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琉璃寺遗址出土的石栏板。
新立遗址出土的绿釉凤鸟。
琉璃寺出土的建筑构件。
乾陵及其出土文物 位于医巫闾山东麓,包括两座大墓和一座高等级陵前建筑址。建筑工程浩大,出土的建筑构件精美(如上图,大型石螭首),规格很高,是辽代帝陵的典范。 辽代帝陵规制模仿唐帝陵,又被明清两代继承发展,体现民族融合特征。
唐陵(左)与辽乾陵(右)对比示意图。
本报记者 商 越
提 要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时五年,对医巫闾山两座辽代帝陵进行勘探与发掘。规模庞大、建筑华丽的辽帝陵继承了唐代帝陵的规制,让今人再一次回望辽朝吸收中原文化、仿汉字创造契丹文字、创办儒学教育机构、以儒家思想治理朝政等历史……
两个超级大墓原是辽代帝王陵
辽代的显陵和乾陵,是我国唯一一处古代帝王陵寝与历史文化名山相结合的范例,两陵坐落于有“北方镇山”之称的医巫闾山。
从2015年起,省考古队在医巫闾山中段东麓调查了一批重要辽代遗址点,其中就有琉璃寺遗址。经初步发掘,该处遗址工程浩大,绝非一般陵寝。遗址的建筑台基边缘全部用加工规整的条石包砌,台基上设置石雕围栏,有双面雕刻的人物、花卉等。台沿上有石螭首等装饰,选用的都是细腻的青黑色石材,称得上是“雕栏玉砌”。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徐政告诉记者:“琉璃寺遗址建筑规格很高,所有的建筑台基墙体都是石砌的,这在其他辽帝陵建筑中比较少见。我们通过与已发掘的辽代帝陵对比,结合史料记载,推断这处遗址就是显陵。”
“之所以称为琉璃寺,是因为此处地面上原有一处明清时期的寺院建筑遗址。”徐政解释说,辽代帝王陵园一般由陵园大门、陪葬墓区、陵前建筑址和帝王玄宫(地宫墓葬)等几部分组成。目前发掘部分是陵寝地上的建筑址,即有祭祀功能的大殿,叫享殿。史料载,显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太子耶律倍的陵寝。
新立遗址是医巫闾山考古发现的另一处重要辽代帝陵,被确认为乾陵,包括两座大墓。考古人员推断,正位大墓是辽景宗耶律贤的陵寝,而偏位超级大墓可能是皇后萧绰的墓穴。萧绰,即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因评书《杨家将》而为后人熟知。史料记载,萧太后与其子辽圣宗曾率20万大军南下攻宋,迫使北宋结下澶渊之盟。
辽朝立国200多年,经历9位皇帝,分成两大派系,皇位争夺斗争十分激烈。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皇后述律平废除太子、“人皇王”耶律倍的储君之位,扶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史称辽太宗,此为“太宗系”。耶律德光虽夺了兄长的皇位,却对侄子耶律阮特别钟爱。947年,耶律阮称帝,史称辽世宗,此为“人皇王系”。辽世宗追谥其父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并重修了显陵。4年之后,辽世宗被弑,继位者为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子耶律璟,史称辽穆宗,政权回归“太宗系”。穆宗将世宗安葬于“显陵西山”,祔葬其父耶律倍之旁。969年,穆宗被杀,辽世宗次子耶律贤即位,称辽景宗,皇后为萧绰。辽景宗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从此,辽国皇位继承有序,回归“人皇王系”。但皇位之争,削弱了国家实力。
为宗室子弟开设儒学
与皇位争夺不同的是,以儒学思想治国,得到了耶律家族的一致认同和传承。
辽国建立后,契丹统治者便确定了儒学为治国的主导思想。《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称制不久,便召集群臣商议,讨论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他问大家:“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众人皆“以佛对”。太祖说:“佛非中国教。”皇太子耶律倍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记载:“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耶律阿保机建孔庙,成为契丹统治者实行儒学治国的开始,以后历代帝王相沿不改。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他聪敏好学、文武兼备,不仅善于骑射统兵,文化修养也很高,尤其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史料记载,他“工辽、汉文章”“善画本国人物,如射骑、猎雪骑、千鹿图,皆入宋秘府”,又写一手好字,而且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会针灸,还曾经“市书至万卷,藏于医巫闾绝顶之望海堂”。可以说,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
“为了推崇儒家思想,辽朝统治者往往身体力行,学习儒家学说,接受儒家教育。”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金史研究室主任郑毅告诉记者,辽统治者专门为宗室子弟设置文学馆,并安排名儒上课。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辽代的王公贵族文化水平往往高出时人,如耶律倍、辽圣宗、辽道宗、耶律隆先等人,都有较高的儒学造诣。
《辽史》记载,辽世宗耶律阮“孝友宽慈”,具有“君人之度”“帝慕中华风俗,多用晋臣”。其弟耶律隆先“为人聪明,博学能诗,有《阆苑集》行于世”。耶律阮主持东京政务时,“薄赋税,省刑狱,恤鳏寡,数荐贤能之士”,取得显著成效。辽圣宗耶律隆绪“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晓音律,好绘画”“好读唐《贞观政要》……又亲以契丹字译白居易《讽谏集》,召番臣等读之”。
从这些史实可知,辽代统治阶级都很注重学习和吸收儒家经典,并用修订法令和制定礼仪的方式加以贯彻执行,使之成为百姓的行为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倡导和支持下,神册五年(920年),耶律突吕不、耶律鲁不古以及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仿照汉字创造契丹文字。契丹建国前,“本无文字,唯刻木为信”,此次他们仿照汉字楷书的字形结构,或直接借用一些笔画较少的汉字,创造了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笔画比汉字简单,字数有3000多个。后来,汉学家耶律阿保机之弟迭刺又创造了契丹小字,小字为拼音文字,拼音方法受到了回鹘字的启发和汉字反切注音的影响。两种契丹文字和汉字同样被官民使用,契丹文字用于书写官方文书等,也用来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
实行科举考试选拔汉官
以崇儒尊孔思想为指导,辽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兴办各级教育机构,培养、输送了大批治国人才。
辽代学校的兴建始于辽太祖时期,以后历代均有所增设。其官学教育深受唐代影响,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中央的教育机构包括国子监和五京学,国子监是负责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的机构,也是国家最高学府,东京官学“国子监”坐落在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城内。史料记载,东京“国子监”内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簿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大多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学生既有契丹贵族子弟,也有汉、渤海等族官僚地主子弟。
郑毅告诉记者,在地方教育方面,辽代在重要的府、州、县普遍设立学校,委派博士、助教作为官员,形成一套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如西京(今山西大同)的奉圣、归化、云、德、宏、蔚等州学,“各建孔子庙,颁赐五经、诸家传疏,令博士、助教教之”。
这些官学的教师,大多数由汉族知识分子充任,他们中既有早期中原的移民及其后代,也有辽代中期从中原陆续北上入辽的饱学之士。《辽史》记载:统和七年(989年)三月,“宋进士十七人挈家来归,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
为弥补官学数量较少、入学门槛较高的缺陷,辽境内的私学教育也比较发达。“私学”属于私人办学和私人教学,办学形式比较灵活。私学学生入学门槛较低,一般家境富庶的平民子弟均可入学。
在课程设置上,辽代官、私学校均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政府还严格规定,各学校所采用的五经、传疏等教材必须经国家颁定,由政府统一刊印,严禁民间私自刊刻。儿童在结束启蒙教育后,便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尔雅》及“五经”“大义”等。宋人路振在其使辽语录《乘轺录》中记载,辽国“藩、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篆,习读经史。”
与此同时,辽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汉官,进而提高统治阶级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郑毅说,辽科举考试始于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初年,虽然目的是拉拢汉族士人,巩固政权的需要,但客观上,确实为汉族士人实现政治理想提供了便捷之路。选拔出的人才,也为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本版图片由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观点:
辽帝陵模仿唐陵 又被明清继承
本报记者 商 越
医巫闾山乾陵建于辽代鼎盛时期,是辽代帝陵遗址和辽代文明的精华所在。回忆起在北镇新立遗址考古的那些难忘的日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苏军强告诉记者,辽乾陵的核心区域得到确认是让考古人员极为兴奋的事。
乾陵的核心区域分布有三组大型遗迹,包括两座大型墓葬和一组廊院建筑址。建筑址由正殿、殿门和四周廊庑构成,围合成一个封闭的较完整的辽代廊院建筑群。建筑正殿台基之上出土了大量花斑石残块,这种高级石材被打磨加工得平整美观,显示出一种皇家气派。这类石材在明清宫殿和陵寝建筑中也能见到。正殿之上,还出土了两套玉册残块,这种玉质册书是古代皇帝祭祀时使用的,直接印证了该建筑址等级之高,为皇家级别。
乾陵享殿出土遗物中最多的是建筑构件,其中,屋顶瓦件90%以上为绿色琉璃瓦,且琉璃瓦件样式统一,表明该廊院建筑为一座屋顶满铺绿色琉璃瓦的高等级建筑。
“辽乾陵承上启下,是辽代陵寝制度演变过程中的转折点,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的关键节点。”苏军强介绍,与辽早期的祖陵、怀陵和辽中晚期的庆陵比较能够发现,辽帝陵玄宫前享殿形制,由辽早期的一个独栋单体建筑,到乾陵首次开创为一组廊院式建筑的模式,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而这一规制是对唐代帝陵的模仿和继承,又被后世的明清两代帝陵继承和发展,体现出辽统治阶级全面吸收儒家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