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扬帆破浪行

——葫芦岛港做精服务实现货物吞吐量双位数增长
辽宁日报 2022年03月15日

葫芦岛港玉米专用码头。

“东星海泰”号货轮停靠葫芦岛港,这是该港目前接卸的最大载重量粮食类船舶。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翟新群摄

本报记者 翟新群

核心提示

刚刚开年,葫芦岛就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撞了一下腰,经济发展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尽管如此,今年前两个月,葫芦岛港货物吞吐量却同比逆势增长14.85%,实现“开门红”。

“不求最大,但求最精”,在服务上精益求精的葫芦岛港,用诚心留住了客源,稳定了自己的经营发展。

积蓄优势

迈向亿吨大港目标

随着一阵响亮的汽笛声,5号泊位的“鼎鑫”号货轮满载机制砂(货物)驶离港区;与此同时,停靠在4号泊位的“昱洋”号货轮开仓,装满玉米后南下……这是3月6日上午,记者在葫芦岛港看到的情景。

一边抓好疫情防控,一边推进稳健运营。近段时间,葫芦岛港负责消杀的工作人员特别忙,港区实行严格的进港管控措施,切实做到“内防反弹、外防输入”。

突出新特色,创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近年来,葫芦岛港从单一货源到货源多样化、复杂化,从单一作业模式到多种作业工艺并行,兼具商业型港口、民生型港口、国建型港口功能;吞吐量呈几何式倍数递增,从最初的百万吨小港发展到如今的具备5000万吨能力大港,不断向亿吨大港踔厉前进;尤以粮食运输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北方港口散粮下水第二大港。

去年年底,随着“帕兰道夫斯基”号货轮驶入葫芦岛港,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徐大堡核电首批俄供大件设备顺利在葫芦岛港通关,标志着葫芦岛港已具备接卸多样化业务的能力。

今年1月18日,7.3万吨载重量的“东星海泰”号货轮驶入葫芦岛港,完成北大荒粮食集团(葫芦岛公司)整船玉米独立装船作业。这是葫芦岛港首艘接卸的最大载重量粮食类船舶,是葫芦岛港首艘发往华南航线的最大载重量粮食类船舶,是葫芦岛港首艘由一家客户独立配货装船的最大载重量粮食类船舶。

港城联动,港区互动,融合发展。“我们和葫芦岛市的发展是捆在一起的。”葫芦岛港负责人这样说。今年,葫芦岛港将推进10万吨级航道工程、石化罐区扩建工程、泊位扩建工程、临港物流园区、保税中心等项目建设,依托项目不断提升区域物流集聚和辐射能力,积蓄后发优势,为港口持续发展和葫芦岛扩大开放赋能。

深耕服务

提升港口综合能力

日前,“东星海泰”号货轮在葫芦岛港提前12小时完成了作业任务,客户连竖大拇指。高效来自于细心的服务,为减少外来司机就餐往返时间,葫芦岛港港务保障公司主动把午餐、晚餐送到了生产现场。

“不求最大,但求最精”,后发的葫芦岛港苦下功夫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他们“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港口经验,改进作业工艺,购置新型设备,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行业精英,全面提升港口综合能力。

近年来,葫芦岛港由运输型港口逐渐向服务型港口(船货代业务)、产业型港口(临港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由传统型港口逐渐向智慧型港口、绿色港口转变,全面推进港口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在智慧生产组织方面,葫芦岛港重计划、重准备、重过程、重完工,有序并力争超前完成单船作业任务,为客户节省时间。

在计划编排上智慧无缝衔接,商务部门编排货源计划—调度室编排工班计划—各生产单位完成泊位与库场作业计划,将核算单船货物情况与场地堆存、集疏运能力形成最优配比。优化船舶指泊计划,灵活安排船舶进出港,实现效率最大化。把标准化作业流程精细到单船,尽力降低损耗,缩短堆场码头作业时间。

走进葫芦岛港商务大厅,本地一家企业的业务员正在办理申报手续,不到10分钟全部办结,“每次办完业务出门时,港口工作人员都抢在前面帮我开门。这个不起眼的小举动,让我很是感动。”

雨雪天,货车司机在经过港口智能地磅室外机柜扫码时,很难顺畅通过。要想扫码成功,必须下车靠近机柜扫码。这样一上一下,不仅会被淋湿,也会耽误时间。遇到这种情况,计量员们就赶紧从磅房跑出去,向司机示意:“别下车,让我来!”协助司机扫码过磅后,他们才回到磅房内,换下被雨雪淋湿的衣服。

今年2月,受疫情影响,现场办理业务出现困难。葫芦岛港急客户之所急,及时开通网上申报,把疫情对港口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