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台子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群众办理个人申报事项。本报记者 刘立杉 摄
盘锦市建“党建引领、智慧治理”平台,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报记者 刘立杉 摄
早春时节,盘锦大湿地中鹤鸣鸥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景象。宗树兴 摄
叶长礼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核心提示
3月5日(周六)中午,盘锦市营商局业务部门接到市民王女士电话,称驾驶证已过期1天,为不影响周一正常上班,希望能在周末办理驾驶证补换领业务。按照预约延时服务规定,营商局立即协调大厅体检中心和公安窗口安排专人为办事人提供预约服务。3月6日(周日)9时,王女士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到五分钟就办结了“驾驶证补换领”业务。
这是盘锦市优化营商环境,着力为企业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盘锦市聚焦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目标,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在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营商硬环境竞争力排名中,盘锦进入百强行列。
制度引领▶对标先进谋划布局
2021年,盘锦市出台了《盘锦市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实施意见》,围绕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重信守信的信用环境、成本优良的市场环境、生态宜居的人文环境、数字赋能的改革环境、齐抓共管的工作环境等7个方面,制定了42条措施,全面对标对表国内先进地区营商环境水平,着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在抓好总体谋划之际,盘锦市有效推动并形成共建营商环境的工作格局。
市人大常委会切实加大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力度,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市政府聚焦重点领域,制定“一县区一封信、一部门一清单”,项目化、工程化破解瓶颈问题;市政协将营商环境作为民主监督重要内容,政协提案向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倾斜。市纪委监委严格贯彻落实《辽宁省纪委监委营商环境监督行动方案》,加强巡察工作,着力整治重难点问题;市委组织部广泛开展“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实践活动;市委宣传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了“人人参与、个个融入”的浓厚氛围。
盘锦市还与兄弟城市签订《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框架协议》《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社会信用工作一体化共建框架协议》等,积极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进程。
服务便捷▶创新手段提升效率
政务服务依申请类和公共服务事项即办率提高至51%以上,全程网办率提高至84%以上,网上实办率达到75%以上;市县优化设置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等8类综合窗口,政务服务一窗进驻比例达80%以上……
时至今日,盘锦市通过持续提升“一网通办”能力,让市民、企业办事更加便利——
持续丰富“辽事通”APP盘锦频道,医保、社保等服务均可轻松“掌上办”;实现市、县区(经济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好差评”全覆盖;全面推行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服务机制;高标准推进政务服务驿站建设,对政务服务驿站点位进行全面规范,97个政务服务驿站获省营商局授牌。
在抓好基础建设中,盘锦市注重用改革手段提升办事效率,让服务流程更加便捷——
扎实推进“一件事”改革,将“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作为小切口,推动政府办事流程再造,细分集成服务场景类别,按照办件量大、可操作原则,围绕入学、就业等梳理出19个“一件事”集成服务类别,促进办事效率提升;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清单制+告知承诺制”,14类项目审批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持续推进不动产登记,在全省率先建成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推行“容缺受理、先行登记、跟进查处、依法完善”的“盘锦模式”,成为全省示范样板;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明确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限,除明确规定时限外,材料齐全的做到即来即办。
与此同时,盘锦市加强12345热线平台管理,完成32条热线号码的整合归并工作,大幅增加话务座席员数量,提升企业群众诉求接听质量。
法治护航▶率先推行柔性执法
盘锦市把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作为最突出、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来抓,带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让企业家在盘锦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2021年在全省率先推行柔性执法制度。盘锦市印发《关于在行政执法中推行柔性执法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涵盖公安、交通等23个部门846项柔性执法事项清单,明确轻微违法行为不罚事项、依法从轻减轻事项,鼓励当事人主动纠错、自我纠错、主动消除或减轻社会危害,让行政执法更有温度。截至去年底,全市共适用免罚清单不予处罚2385个案件,42家法人和3159位自然人(非法人组织)累计减免罚金94.43万元。
扎实开展“律师进企业”活动。组建“中小企业律师服务团”“专项公益法律服务团”,为全市62家中小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推行远程立案、视频庭审等案件办理新模式,减轻当事人仲裁成本。去年至今,已累计受理仲裁案件45件,争议标的额1.32亿元,极大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难心事和闹心事。
有效破解执行难。盘锦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创新建立“执行+救助”保险机制,搭建法院与保险公司开放性合作平台,拓宽救助对象,扩大救助额度,增强救助准确度。目前,这一创新方法已被省委政法委法治化营商环境专班推广。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信用工作专班,搭建盘锦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累计归集信用数据6000余万条,覆盖59个市级单位,在“信用盘锦”网站公示信用承诺书969个。制定红黑名单发布制度和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流程,共归集联合惩戒案例526个,修复52家失信企业信用信息。
激发活力▶市场主体日益壮大
企业的发展优劣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截至2021年年底,盘锦市市场主体4年净增长31.9%,达到13.3万户。
项目服务见真章。盘锦市以解决企业项目“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建立完善“链长+项目管家+店小二”项目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千人助千企”行动,去年至今为681个企业(项目)派驻项目管家326人,累计与企业(项目)沟通对接、协调服务1.6万次,为企业解决问题318个;创新政企“双领办”+“双专班”推进机制,建立从项目对接洽谈到建成投产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
金融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盘锦市多渠道加强政金企交流联系,组织全市大型产融对接活动20次,有效促进信贷投放。在全省首创推行“金融顾问”制度,建立“金融顾问专家库”,为破解融资难题打开了新路径。
市场监管行为不断规范。盘锦市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21年全市共开展双随机抽查检查709次,出动执法人员1610人次,抽查企业4784户次,市场监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2022年1月份,盘锦市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4485.6%,实现首月开门红;从2月6日至2月17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从56.2%提高至94.2%,提高38个百分点;“冬季大招商”活动开展92天,签约项目153个,协议签约额136.99亿元,平均日签约1.7个项目,创历史新高。
科技铺路▶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
抓好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区域性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数字生活体验,加快盘锦数字蝶变。这是盘锦市在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进程中,着重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数字赋能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盘锦市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完善全市“云网一体化”大数据支撑体系,累计接入了39家单位政务数据,入库有效数据7640余万条。不断收集汇聚电子证照数据244万余条,实现了全市政务服务部门电子印章100%全覆盖。建设智慧城市指挥中枢,整合全市视频资源1.4万余路,建成集全市各县区、公安天网等视频资源于一体的视频综合平台和“四级全覆盖”的网格管理中心视频会议平台,初步实现应急指挥、远程培训、重点部位监管等功能。盘锦市还通过制定《数字盘锦发展规划》,构建数字盘锦发展框架,紧扣数字化赋能主线,优化一云一网一平台信息支撑基础体系,力推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不断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不断加快。截至去年年底,盘锦市新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54家,光学镜头关键性基础材料、润滑油关键技术等“卡脖子”难题攻坚破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46项,技术合同登记额14亿元;新建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1家、省级中小企业提升类产学研创新联盟33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新培育4家瞪羚企业、17家雏鹰企业;东北快递(电商)物流产业园纳入第三批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目前全市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58家,科技研发投入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3%,位居全省第二位。
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增长点。盘锦市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和规范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北斗技术转化应用,规划建设“北斗时空智能小镇”并抓好应用项目落地,打造东北地区北斗产业发展先导区。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能源装备行业的试点应用;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
盘锦市将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再发力,与省纪委监委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同频共振,拟制81条举措,持续提升信用治理、司法护航、执法监督、放管结合、依法履职、中介服务、市场运行、政务服务、人才吸聚、数字政府、充盈供给、狠抓落实12方面能力,进一步规范建设“履约践诺”的信用环境、“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文明规范”的执法环境、“阳光便利”的审批环境、“简约高效”的监管环境、“中立诚信”的中介环境、“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用心贴心”的政务服务环境、“人尽其才”的人才环境、“数字蝶变”的智慧环境、“齐全完备”的要素环境、“真抓实干”的工作环境。
渤海湾畔,大浪翻腾。在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的征程中,盘锦市正锚定目标不放松,奋楫扬帆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