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露天矿

传承主人翁精神,誓让“伤疤”变“绿肺”

辽宁日报 2022年03月04日

1980 新闻回顾 刊发时间 1980年3月5日3版 作者 张玉璞 李坚 报道摘录 1980年初,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护矿队团支部书记冯荣清和队员刘建友等人,在阿金车站附近堵截了两辆盗窃煤炭的拖拉机。车被截住后,偷煤者几次贿赂并威胁冯荣清和刘建友都未得逞,只好把被偷的煤运回矿里。冯荣清、刘建友立场坚定不受贿赂的行为,受到矿党、团组织的奖励和表扬,群众称赞他俩是学雷锋、见行动的好青年。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李国文讲述海州露天矿当年的生产场景。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贾知梅 栾 溪

“这是40多年前的事了,保护国家财产人人有责,作为一名矿里的保卫人员更是应该做的,我也是在尽一份责任。当时谁遇到这事都会这么做,小事,不值一提。如果跟雷锋比起来,我们做的事简直是太渺小了。”2月15日,看到42年前的这份《辽宁日报》,阜新海州露天矿曾经的建设者刘建友在微信里这样对记者说道。

1951年决定开工建设,到1953年7月1日巨大的电镐挖起了第一斗煤,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阜新海州露天矿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开采的露天煤矿。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州人以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为中国的工业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这个最早开采于1897年的百年矿区,也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历史,堪称中国现代工业的活化石。

“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做贡献。”1985年,海州露天矿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这一“海州精神”,并以此增强万名矿工的“主人意识”“夺魁意识”和“奉献意识”。数十年来,“海州精神”在阜新家喻户晓、根植人心。通过三代海州人的努力,到2005年,海州露天矿累计生产煤炭2.44亿吨,上缴利税33.45亿元。

2005年6月,海州露天矿因资源枯竭关闭,但海州人并没有停止尝试转型的脚步。2009年,经过治理,已经废弃的海州露天矿恢复了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变身国家矿山公园亮相。如今,“海州精神”仍在激励着当代的“海州人”,他们秉承老一辈无私奉献的传统,正以新时代的愚公精神进行再次创业,通过对露天矿及周边的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让海州露天矿呈现新面貌。

50年涌现近百位省部级劳模

2月15日元宵节,一场降雪过后的阜新,天气晴朗明媚,却也冻得人不愿意将手伸出衣兜。一进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大门,就远远地看到几个“巨无霸”矗立在主题广场上,单斗挖掘机(电镐)、推土犁、钻孔爆破设备、国产第一代蒸汽机车和电机车……这些是海州露天矿53年来使用过的大型采矿运输设备。

一群老年人正在电镐旁跳着广场舞,他们面带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个一次可以抓取4立方米煤的电镐与海州露天矿一样赫赫有名,1954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1960年第三套人民币五元钞的背面图案,就是取自当年电镐在露天煤矿采煤的场景。

今年67岁的李国文,是原海州露天矿总经济师、副矿长,1977年便来到矿上工作;今年37岁的刘洋,是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安全监管科副科长,10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州露天矿生态改造工作。2月15日,两代海州人应记者之邀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相遇。

走到矿坑北帮东侧的观景台,这是俯视整座海州露天矿的最佳地点。机器的轰鸣声早已经远去,常年笼罩的烟尘也已经消散,望着这历经百年开采留下的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2公里、深约350米、投影面积6.54平方公里的矿坑,不觉令人心生震撼。“当年,海州露天矿在开采最繁忙时,机车整日轰轰而过,火车穿梭不止;大型电镐上下飞舞,滚滚原煤闪烁银光。每到夜晚,施工作业的串串灯光层层叠叠,仿佛是天上的繁星,令人分不清天上和地下……”临近矿坑,李国文描述起那个热火朝天的露天矿。

刘洋从小就对露天矿有着很深的印象,除了自己的父亲,家里的很多亲戚也都在矿上工作。

“海州露天矿的工人大多父一辈、子一辈,这是几代海州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父辈的言传身教,让‘海州精神’代代传承,那时候的工人把矿当自己家一样爱护,就像你们《辽宁日报》之前的这篇报道,护矿队队员像看着自己家的东西一样,全力保护矿里的财产。”李国文说,在建矿创业之初,工人们有种不服输的劲头,没有吊车,就人拉肩扛,像蚂蚁搬家一样,将各种大型设备零部件搬进现场,再一件件拼接组装;铺矿区铁路,几十个人抱钢轨喊号子,累了就枕着铁轨打个盹儿,醒了吃口干粮继续干。短短的时间,海州露天矿就与中国煤矿工人一道,以独有的姿态傲然立世。投产后的海州露天矿,在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中,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上世纪80年代,矿里最繁忙时,有20多台电镐在坑内同时作业。运输线上,每三分钟就有一辆运输机车驶过。参与到煤矿开采的一线工人有7000多人,每天三班倒。”李国文说,50多年间,海州露天矿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近百人,多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据海州露天煤矿志记载,1982至1986年,煤炭工业部、煤矿地质工会展开的全国统配煤矿矿际竞赛中,海州露天矿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矿。此外,在全国煤炭方面的各项评比中,海州露天矿均名列前茅。

让海州重获新生成为当代使命

“我们的祖辈作为第一代海州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完成了露天矿的开发;父亲是第二代海州人,承担起了建矿重任;时代赋予我们第三代海州人一个新的使命,就是要完成海州露天矿的生态治理,让露天矿实现转型。”刘洋的家在阜新,考大学时特意报考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就是因为喜欢那里的气候。可是大学毕业后,他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因为通过他所学的专业,能为矿坑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废弃“矿坑”和人工形成的“矸石山”,严重威胁着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海州露天矿治理成为一件大事。“从2005年开始,通过削坡、平盘、抗滑桩、压坡脚、注浆灭火及生态恢复等措施,阜新市治理矿坑面积2平方公里,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矿北帮和南帮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刘洋说,海州露天矿关闭后,并没有销声匿迹。到了2009年,以崭新的风姿再现时,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成为集休闲、旅游、科普于一体的工业遗产。

从2012年回到阜新起,刘洋就一直致力于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我们开始对矿坑南帮区域进行治理,消除滑坡的隐患和残煤自燃的影响,把南坡坡面打成阶梯,进行草灌乔一体化的种植。”刘洋向李国文介绍,2019年以后治理工作全面加速,“2019年底到2020年初,我们都在争取实施海州露天矿北帮西部及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项目。目前,北帮最大的滑坡体完成了削坡,把矸石运到坑底压住坡脚,这样保持稳定后,今年春天就可以在这里栽树了。”刘洋指着矿坑内北帮上半部分区域,向李国文介绍着目前已经成活的榆树、刺槐等树苗,“最终我们要将这里打造成城市南部的一个新兴绿肺,现在已经初步见绿。”

在刘洋的心目中,有一个愿景:把海州露天矿治理成非常有特色的、具有工业遗产价值和文旅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将周边老厂房利用起来,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的经验,最终将这里打造成文创工业园区,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矿坑内的残煤自燃点、滑坡,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全部消灭掉,我们有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有信心把海州露天矿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