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桥派出所

那些好事,他们做完就忘了

辽宁日报 2022年03月04日

1984 新闻回顾 刊发时间 1984年3月5日2版 作者 李大新 报道摘录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沈阳市克俭派出所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便民利民、照顾孤寡、登门办户口等有益活动, 一年来为群众办好事2400多件,收到感谢信28封,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誉。

身后的锦旗给予包大伟持续的激励。 本报记者 郑磊 摄

包大伟向记者介绍当年的克俭派出所旧址。本报记者 郑磊 摄

本报记者 赵 雪

上世纪80年代,在沈阳市皇姑区克俭小区的一座小平房里,20多名民警整日像陀螺一样地忙碌着,他们无私地帮助辖区的居民解决琐事,还照顾了几位孤寡老人。在帮助一位迷路老人找到家之后,克俭派出所的事迹登上了《辽宁日报》1984年3月5日2版。近40年过去了,当年的克俭派出所早已换了模样,改了名字,但对于派出所的民警们来说,变化的只是时间,作为一名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永不会改变的。

一篇被“忘却”的报道

要寻找到一位上世纪80年代报道中出现的受访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年代久远,且当事人在这期间调换了数次工作岗位,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政治处民警孙达为此颇费了一番周折。报道中出现的两位民警的名字张庆和富太德成了唯一的线索。最后在退休人员的名单中,找到了两个人的名字。此时两人已经都是80多岁的高龄。

富太德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最终我们找到了张庆。80多岁的张庆当年是克俭派出所的指导员,接到记者电话他首先感觉很意外。而提到当年的那篇报道,张庆表示自己根本就记不得了。

在记者的数番提示下,张庆才恍惚记起了当年的采访。原来当时在克俭派出所,民警们的工作都是十分忙碌的,记者来采访的当天,张庆并不在单位,早早就出警了。但他和同事富太德“送自行车”的事迹被写进了报道里。张庆回忆说,当时派出所同事是在辖区例行巡查的时候捡到那辆自行车的,自行车在当时可是“大件”,为了寻找到失主,张庆和富太德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寻访了足足一个多礼拜,最后在沈阳郊外一个村庄找到了失主。两人还往返十几里地的路程,亲自将自行车还给了失主。

后来这件事就被记者写进了当年的报道中,因为忙碌的工作,张庆一直没有看到这篇报道。再后来,他就把这篇报道和这件事都完全忘记了。

对于报道中提到当年克俭派出所民警所做的一些“好人好事”,张庆表示,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工作中的琐事,几乎每天发生。而对于身为民警的他们来说,“无私地为人民服务”也只是他们该做的事。

持续十几年的“救助”

在2012年的警务改革中,克俭派出所和昆山派出所、三洞桥派出所合并成现在的三洞桥派出所。在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中路95-5号,有一座二层小楼,这里就是如今的三洞桥派出所。片警包大伟和110民警陈兆明是这里留下的两位原克俭派出所的民警。

因为陈兆明身体不舒服,三洞桥派出所指导员王远军安排他在家休息。采访当天,当记者赶到派出所,片警包大伟风风火火地和记者擦肩而过。王远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包大伟临时要出个警,让我们稍等一下。

接待室里挂满锦旗,不少都写着包大伟的名字。这位56岁的老民警在退休前的最后几年里,依然冲在最前线。

1985年参加工作的包大伟最早是在三洞桥派出所工作,2007年才调到克俭派出所。不过他告诉记者,当年他们三洞桥派出所和克俭派出所也不过隔着一条街的距离。包大伟说,上世纪80年代,克俭派出所就已经是先进集体,是像他们这样的年轻民警的“榜样”!

“那时候没有110报警电话,都靠民警自己走。早上到单位开个会,然后就要出去巡逻。”包大伟说,那时候他们作为片警,要管理辖区的一切琐事,连下水道堵了他们都要帮着协调疏通,“那时候全靠一张嘴,一双腿,我们有句俗话,叫‘有嘴问出金马驹’,当时也没有这事该做不该做的概念,只是觉得要是自己工作做不好,就是对不起老百姓!”

2007年,辖区里一个叫吕蒙的青年引起了包大伟的注意,吕蒙有家族遗传精神病,他一直和母亲生活。包大伟没事就去吕蒙母子家看看。2009年,吕蒙的母亲来找包大伟,说吕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了,还砸了几把椅子。包大伟和同事赶紧赶了过去,几经周折后,吕蒙被送到医院,确诊为重度精神疾病,并送进了孤家子精神病院。

因为吕蒙的母亲也有精神障碍,所以从那时起,包大伟就担负起帮助吕蒙的重任。除了帮助他申请残疾补助,转院等,包大伟一有时间就会去探望吕蒙,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吕蒙买一些生活用品,这一帮就是十几年。

当了几十年民警,包大伟说自己几乎没帮家里做过任何事,他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因为长时间熬夜,饮食不规律,包大伟落下一身的病,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包大伟告诉记者,几乎每名民警都有这些职业病。 “另一位老民警陈兆明一直在克俭派出所工作,后来合并后留在三洞桥,他之前是值班组组长,没日没夜地工作,后来领导看不下去了,把他调到现在的岗位。他今年58岁了,很快也要退休了!”包大伟说,“我们都想在退休之前,再多干一点事!”

被传承下来的“克俭精神”

老克俭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精神也传给了三洞桥派出所的每一个人。全派出所77名民警,都在无私奉献的路上,继续前行。

辖区内9个社区,近5万居民,8100多名流动人口,三洞桥派出所的民警们,整日毫无怨言地辛勤忙碌着。

民警秦焕伟是金龙社区的片警,辖区里的几个特困群众,始终是他惦记在心的大事。每到逢年过节,他都会去看看。片区老年人多,秦焕伟结合辖区电信诈骗发案特点,深入小区开展“秦警官说电诈”系列宣传,提高辖区居民防诈骗意识。

疫情防控期间,三洞桥派出所任务加重,很多民警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持续工作。为了保证健康监测人员的正常生活,他们还经常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给他们送蔬菜和日常用品。

2022年初,由于严格的防控管制,安民社区内很多患慢性病的老年居民正常生活遇到了困难。三洞桥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很多人都主动当起了社区居民的“跑腿小哥”。

1月7日,在当天进行的第二次全民核酸检测中负责维护社区秩序的民警张力,一大早就来到安民社区外围,取到三户患有慢性病居民的医保卡和购药费用,前往医院购药。付款时发现居民所付的药费不够,张力还自己垫付了200多元。紧接着他又迅速奔赴核酸检测点,在凛冽的寒风中投入了一天的维持秩序工作。

2012年11月,三洞桥派出所民警驾驶警车巡逻至克俭小区时,发现一辆被困在积雪中的救护车。上前询问得知,急救人员正准备进入克俭小区,去抢救一位心力衰竭的居民。了解情况后,民警立即分兵两路,其中两人抬着担架,跟随急救人员,徒步赶往患者家,另外两人清理积雪,帮助救护车脱困。接到患者后,因为雪大,救护车又连陷了六次,民警们推了一程又一程,才将救护车从积雪中推上主路、赶往医院。而几位民警的脚都早已冻得没了知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是雷锋日记中广为流传的名句。在三洞桥民警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最朴素的奉献精神,他们“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也许没有豪言壮志,没有英雄壮举,他们用最真切的行动,延续着雷锋精神永不枯竭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