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上的“雷锋足迹”

辽宁日报 2022年03月04日

剪纸作品《雷锋的足迹》。

本报记者 杨 竞

70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春枝满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初春枝,手拿刚刚创作的剪纸作品《雷锋的足迹》,在沈阳西华社区对市民讲解:“我这幅剪纸作品里表现的是雷锋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辽宁非遗传承人行动起来。3月3日上午,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初春枝满族剪纸、沈阳满族刺绣、沈阳满族堆绫技艺等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沈阳西华社区和雨坛社区,在现场展示技艺。初春枝还向市民讲解了自己创作的满族剪纸作品《雷锋的足迹》所表现的雷锋精神。

此次现场和线上展览展示的非遗作品与以往塑造雷锋精神的作品不一样。在材质上,之前的弘扬雷锋精神作品里有国画、版画、铜雕等,此次品种丰富多样,有煤精雕、玛瑙雕、核雕、微雕、皮雕、皮影戏影件、剪纸、刺绣等,比如杨擎宇的煤精雕刻《59款雷锋塑像》、韩志耀的核雕《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杰的玛瑙雕《白衣战士》 、李芳跃微雕《关爱奉献》、张佐飞皮影戏影件《尊老爱幼弘扬雷锋精神》、初春枝的满族剪纸《雷锋的足迹》等,不仅品种丰富多样,表现手法和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像初春枝的《雷锋的足迹》,画面上有30多个人物,有雷锋的头像,还有医护人员、民警、知识分子、小学生等。初春枝说:“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离开了我们。雷锋牺牲了,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一个雷锋离开了,无数‘雷锋’又涌现出来了,所以在画面里刻画了众多人物。”

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动态的,有推轮椅的、有捐款的、有搀扶老人的、有在敬老院为老人跳舞的,等等,画面上还有“敬老院”“捐款箱”“精准扶贫”“知识改变命运”等,特别是“ 雷锋的足迹”五个字用小篆字体。这幅作品是初春枝用几十年的知识积累来诠释雷锋精神。

一把剪刀,一页红纸,一双巧手,在现场,初春枝将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跃然呈现。雷锋主题剪纸作品,让居民在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

线上的“践行雷锋精神 汇聚志愿力量——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辽宁非遗作品展”,张佐飞的皮影戏影件《尊老爱幼弘扬雷锋精神》,画面是3个人物,一个老妇人手领着一个男孩,解放军叔叔走在后边为他们撑着伞,多么温馨的画面。张佐飞说,这幅作品他想表现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还有新宾满族剪纸《学雷锋对亲人像春天般温暖》《发扬雷锋精神》,岫岩满族剪纸《雷锋精神在我心》和指画《最美的奋斗者》李氏民间掐褶纸《爱在身边》等,这些都是表现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作品。

朝阳皮雕《弘扬雷锋精神,争当时代先锋——抗疫一线女护士》、庄河剪纸《无私奉献》、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小志愿者》、关东微雕《关爱奉献》、阜新玛瑙雕《白衣战士》等非遗作品讲述当代青年学习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

非遗传承人们表示:雷锋的“身影”从未远去,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平凡的我们身上,也会闪耀着“雷锋精神”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