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身边几乎每一个爱追剧的朋友都在看《人世间》。作为央视的开年大剧,播出后连续占据收视榜首位,豆瓣评分也已经升到了8.1的高分,很多评论都在说《人世间》已经显露出了“年度剧王”的潜质。
《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东北的一户普通的工人家庭周家三代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长达60余年的命运变迁。作品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普通人家的平凡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作为一个东北人,特别是像我这样几乎经历过作品中讲述的所有年代的东北人,看《人世间》仿佛在看自己昨天的生活:那些虚构的地名,江辽省,吉春市、哈阳市,指向性太过明确;那些冒着白烟的烟囱,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厂车间,像极了二三十年前的东北;那些冰封的湖面,那些夏天的冰棍车、冬天烤地瓜的炉子,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
《人世间》所呈现的历史,距离现在我们不过一两代人的时间。相比更久远的历史,这类题材的拍摄难度显然更大,因为很多观众对这段历史还记忆犹新,一个细节弄不好都让人跳戏。但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只要完成了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就会令读者产生巨大的共鸣。《人世间》很好地完成了这一挑战。
在剧中,我看到了众多亲人朋友和采访对象的影子:那些在上世纪60年代支援三线建设、“献完青春献子孙”的老工人,那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改革转型阵痛的国企下岗职工……尤其是剧中的“光字片”,它是剧中人物的主要居住地,也是二三十年前辽宁各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的棚户区的缩影。据介绍,剧组为了真实还原当年的棚户区,特意搭建了一个8000平方米的内景棚。它让我想起当年采访过的一个住在棚户区的老人家,她领我走过狭窄的小巷,指着自家简陋破败的房子说,“我们这里,就是城市的耳后灰!”那段记忆如此深刻,以至于我后来每次报道辽宁各市棚户区改造的消息都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每一部与真实的历史有关的作品,都会面临这样的追问——对当下的意义。《人世间》的味道像极了我家的一张几十年前的老照片,一大家子人站在低矮的房子前拍下的合影,衣着破旧但笑容灿烂,照片下方写着一行小字:“牢记今日苦寒、欢笑与温暖”。剧中充满了苦和泪的故事,同时又一直传递着亲情、友情的温馨与感动。特别喜欢剧中的一句台词,“觉得苦吗?自己嚼嚼咽了。”每一代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记住昨天的苦和痛,才更有勇气解决今天的困惑和难题,才能更加期待美好的明天。而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再现或许意义更大,希望他们因此更加理解自己的祖辈与父辈,找到几代人之间心灵契合的密码,从他们当年的艰辛与奋斗上获取温暖与力量。
电视剧已经接近尾声,根据小说,周家的故事只写到了十几年前,有意犹未尽之感,真希望有文艺创作者续写这个故事,写写我们的这十年,写写今天的“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