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里的御寒智慧

辽宁日报 2022年03月02日

沈阳故宫展出的清代绘画中使用火锅的场景。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前一天沈阳喜降瑞雪,犹如给3月1日的沈阳故宫古建筑群披上一件雪白的裘皮大氅,呈现别样风姿,也颇令人意外地增强了“温暖了 故宫——清宫冬季生活用品展”的季节效果。

清朝先祖曾经世代生活在东北地区,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气候干燥,他们以游猎生活的方式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展览通过沈阳故宫院藏的60件文物,分“寒室有燔炙”“宫锦裹裘裳”两个单元,展现人们为抵御严寒,在房屋建造、室内陈设、出行穿戴上极具巧思的发明创造以及对御寒物品的优化使用。

如同人们熟悉的北方民居一样,小寒、大寒节气,清宫中会封闭门窗,室内采燃炭取暖,炭盆、熏炉因而成为冬季生活必需品。飞龙阁展出有炭盆和熏炉以及“清刻花人物故事纹红铜手炉”等清宫中的取暖设备。展出的饮食器包括火锅、火碗、温酒壶等饮食器温食器,其中有“清银镀金寿字火碗”“清铜温酒壶”等。

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付博认为,此展览更具看点的是沈阳故宫保存下来的火炕、火地实迹,关于沈阳故宫具有满族特色的火炕、火地介绍带有沈阳故宫古建筑的揭秘色彩。

目前沈阳故宫经过研究发现的火地在清宁宫中,这是一座非常具有满族特点的建筑,其偏东开门所形成的口袋房布局,南、西、北三面火炕构成的万字炕取暖方式,反映出古人的御寒智慧。此外,在清宁宫修缮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宫内地面方砖之下,发现了呈龙须状盘曲延展的烟道,这种设施进一步增强了室的取暖效果,可以说这就是早期的“地热”。

在展厅中有一件看起来像是人们常见的围裙似的服装是本次展览的重要看点。付博说:“‘行裳’满语音译为‘都什希’,这件院藏的清梅花鹿皮行裳是首次展出。”

这件行裳面料取自梅花鹿,轻薄柔软,出行穿着时,用上面的两条长带系在腰间,看似围裙的下摆,其实中间开裾有裆,每片衣裾里侧有两个带子,穿着时分别系于两腿,既御寒又耐磨,有点像人们熟悉的“护腿”。《大清会典》规定:“皇帝行裳,冬用鹿皮或黑狐为表。”由这段记载,人们推测这件行裳属于某位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