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老面孔” 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辽宁日报 2022年02月22日

孙大卫

近日,两则消息使辽宁工业遗产再度热了起来。一是第五批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单公布,辽宁累计上榜12个,总数居全国第三;二是《辽宁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提出增强工业文化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两件事传达着同一个重要信息:辽宁工业遗产已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这些曾经出现在生活中的“老面孔”,正在成为更多人身边的“新地标”。

作为中国工业的奠基地,辽宁拥有百余年的工业发展史,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立下了卓越功勋。经过岁月的沉淀,辽宁留下了弥足珍贵、种类丰富的工业遗产。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逐步升高,但客观而言,仍有大量“明珠”被埋于深草,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利用。

工业遗产应用难,与其数量众多、位置分散、资金缺乏、权属复杂等问题密不可分,解决方法在于价值挖掘和方式创新。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社会变革的见证者,是记录小到个人、中到企业、大到国家进步轨迹的珍贵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梳理经济发展脉络、传承奋斗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再现场景、宣讲故事等形式唤醒遗产价值,是利用好遗产的前提。

工业遗产内容复杂,保护利用不能一概而论,应具有多样性。对位于生活区的遗产,可以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服务业结合,从而催生出新产业。对于仍存在于生产区的遗产,可建设成为创意产业园、研学基地、沙龙基地等。对于地理位置较远的地区,可以建设成为绿色休闲区,作为近郊游的好去处。

资金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保证。除国家支持外,各地区可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列入相关的城市计划,让其成为网红打卡地、创业集中地、文化滋养地、休闲娱乐地,从而焕发新的经济活力。

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就工业遗产而言,“活”在当下才更具魅力。创新施策、多维发力,这些印刻城市记忆的老物件、大块头必将释放出新时代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