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根本遵循

辽宁日报 2022年02月18日

《立春饮食图》 插画 无轩

《立春》 篆刻 朱成国

凌 鹤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使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天人合一是中华智慧、哲学、美学的重要遵循。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生命节律与节气时令紧密相连,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提到的四时养生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为春夏时阳虚于内,秋冬时阴虚于内以及大暑时节冬病夏治、冬至时节夏病冬治,都是中医运用节气规律辨证论治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原始的天象观测,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文明。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先民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进行天象观测,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新石器时代岩画上刻有星云、星象和太阳图案,《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记录有“羲和浴日”与“常羲浴月”神话,体现了对天象的观察认知。

古人通过星空的变化掌握气候的变化,焦点在对太阳的观察上。他们发现随着太阳移动,物体的影子也会相应移动。据此,发明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圭表。圭是水平放置的一把尺,表是直立的一根标杆,通过圭与表的配合可以测量正午日影长度。通过统计正午日影长短的周期变化,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影最短)和冬至(日影最长)两个节气。他们还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民俗专家曾言:“从观察星空到发明圭表,古人的天象观测从直观感受上升为使用工具,是极大的进步。随着圭表的发明和使用,很长一段时期内,古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值的准确度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在这样的智慧发明中,先人遵循自然规律春种秋收,作息养生,是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最初的萌动。

先秦时期,华夏先人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确立了春分、秋分,后来又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至此,二十四节气的主干——四时八节已完成。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这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相生相合的传统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