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的两份遗物让我们——

重温长津湖战斗英雄杨根思闪光的人生

辽宁日报 2022年02月11日

杨根思的人民日报通讯员聘请书。

本报记者  商  越  

“我来过,燃烧过,我身后,是祖国,坚守这阵地和荣誉,挥洒着热血不放弃……”正在热映的《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首片尾曲,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如今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里,静静陈列着牺牲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生前的遗物:一份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请柬和一份人民日报通讯员聘请书,让观者追念缅怀、心潮澎湃。

“爆破大王”

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大会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二楼展柜里,陈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生前的遗物:一份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请柬,记者看到上面的时间地点,定格在1950年10月4日的北京。

杨根思1922年生,江苏省泰兴县人。他10岁给地主放牛,13岁跟着哥哥到上海林及地毯厂当童工,22岁参加了新四军。入伍不久,就因作战英勇顽强,用2颗手榴弹炸毁敌人机枪火力点,被评为战斗模范,194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初期,在围歼泰安守敌的战斗中,他用18颗手榴弹消灭屋顶之敌,占领制高点,再次成为战斗模范。

在这期间,杨根思发现爆破技术在攻城战斗中有巨大威力,便主动报名去学习。1946年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杨根思冒着国民党守军严密的火力封锁,连续3次运送拉火雷,带领爆破组炸毁敌前沿阵地,打开了部队攻坚通道,为全歼敌军立下头功,被誉为“爆破大王”。

1947年除夕之夜,在鲁南战役齐村攻城战斗中,他连续爆破守军碉堡群,还俘虏了近1个排的敌人,被华东野战军授予“一级人民英雄”称号。1948年底,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领一个加强排突入敌阵,以少胜多,又一次成为“三级战斗英雄”。

1950年9月末,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屡立战功的杨根思作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出席了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这份珍贵的大会请柬,便记录着令杨根思终生难忘的时刻。

而人民日报通讯员聘请书的来历,有当年《人民日报》的报道讲述原委:还是1950年10月4日,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主持盛大晚会,招待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大会和全国劳动模范大会的代表700余人。会上范长江致辞,希望工农兵代表们加入人民日报的通讯员队伍,密切人民日报与群众的联系。人民日报编辑部还有选择地向具有写作潜力的与会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颁发了“通讯员聘请书”,其中包括第三野战军英雄连长杨根思。

长津湖战役

死守下碣隅里小高岭

在沈阳抗美援朝纪念馆展板上,记录着杨根思短暂而光辉的人生轨迹:1950年11月7日,杨根思奉命随部队入朝参战,此次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1营3连连长。杨根思作战时身先士卒,也是带兵爱兵的模范。部队紧急入朝参战进入东线战场时,山区最低气温达到-30℃度,而战士们还穿着华东军区发的薄棉衣和单鞋,因敌机日夜轰炸,后方运输线粮食又供应不上,每天每个战士的食物只是冻得硬邦邦的几个马铃薯。杨根思身为连长,深知要打好仗,必须先把部队带好。每到宿营地,战士们睡下后,他一个班一个班地查铺,看到战士们在雪地上铺上树枝露天宿营,不少人两脚冻得红肿,他决定马上采取防冻措施,带领大家用雪擦手擦脸,把玉米皮撕成条裹在脚上防寒,还号召大家用坚强的毅力战胜困难。

此时,美军最精锐的陆战第一师逼近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志愿军总部决定对美军进行分割围歼。11月28日,杨根思所在团奉命执行穿插阻击任务。杨根思与战友急行军65公里,绕过柳潭里和死鹰岭,突破冰封的长津湖,直插下碣隅里,当晚配合友邻部队攻占东山1071.1高地。随即,杨根思向营长请战获准,率领3排扼守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堵截敌人突围逃跑之路。

11月29日拂晓,天降大雪,气温降到-30℃。急于逃跑的美军把成百上千发炮弹倾泻到小高岭上,杨根思带领3排连续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最后身边只剩下几个战士。此时,杨根思命令通信员把重伤员背下阵地,又命令重机枪手把重机枪撤下阵地。生死关头,他拉响5公斤重的炸药包,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肖淑芬表示,杨根思他们在阵地上能战斗至最后一人,其实是人民军队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的鼓舞,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优秀品质,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留给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