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与时代同行

辽宁日报 2022年02月11日

鸣锣开集是鲅鱼圈红旗大集开启新一年的传统。 本报记者 佟利德 摄

刘家伟

赶大集、舞狮子、踩高跷……连日来,我省各地百姓沉浸在各种年俗活动所带来的喜庆祥和气氛中,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丰富多彩的年俗已成为人们迎春享乐、节庆欢愉的重要载体。

百姓赶集购糖果、买糕点,寓意生活甜甜蜜蜜;舞狮子是希望通过狮子的威猛给生活带来吉祥如意;踩高跷预示的是能够高瞻远瞩、步步升高。在这一系列的传统年俗中,人们无不感受着快乐、品味着和睦安定、享受着团圆热闹,收获着幸福甜蜜。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调祥和而热烈的这些年俗,不仅有灵魂、有精神、有神韵,更体现着实干奋斗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固然忘不得、丢不得。但也需要看到的是,不乏有些年俗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发展到当下不仅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甚至还沦为陈规陋习。

就拿焚烧纸钱为例,尽管这一传统年俗流传多年,但其既污染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同当下倡导的绿色文明祭奠格格不入。这就需要人们破除迷信思想,转变陈规旧念,以鲜花祭奠、网上祭祀等现代文明方式取而代之。再如,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洗澡和扫地、正月理发死舅舅等“奇葩年俗”,同样早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应当坚决摒弃。

因此说,传承年俗文化,并非一味地照搬拿来,而是应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遵循有利于促进当代社会文明习惯养成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传承,不断地更新发展,如此方能让年俗不“俗”。

用年俗文化中的精神特质来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新时代里年俗应带给人们最大的文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