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安居了,安心了

辽宁日报 2022年01月26日

自从有了新家,张孝相的笑容时不时地挂在脸上。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赵 雪

核心提示

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进一步满足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补齐城镇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存在的短板。

从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到全面实行老旧小区改造,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来说,“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已经从梦想成为现实。那些昔日脏乱差的大杂院,如今也变成了“抬头见福、伸手摸福、脚下踩福、心中有福”的幸福家园。

盘锦市城市之星小区共有公租房1019户,廉租房222户。社区书记杜娟掰着手指头和记者算着。“双台子区大部分廉租房和公租房住户都住在这里!”杜娟说。住有所居,才有归属感。对于住进廉租房的一些低保住户,社区工作人员总会定期回访,逢年过节也都会去送些慰问品。

目前,盘锦市配建的公租房有4314套,公租房保障覆盖面也扩大了,分配门槛也降低了,除了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外,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也都纳入了保障范围。

杜娟说,她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人能通过“廉租房”“公租房”实现自己“家”的梦想。

一个再也不会搬来搬去的家

在盘锦市双台子区红旗街的城市之星小区,49岁的曹晓会正站在28楼的窗前遥望。儿子打来电话,说今天可能要回来吃饭。洗好的菜和切好的肉整整齐齐地码在砧板上,就等着儿子回来开锅做饭!

对于曹晓会来说,五年前,这样的日子还是她想也不敢想的“美梦”!曹晓会一家都是保障人口,她本人视力二级残疾,无劳动能力,无收入。她的儿子陈斯,视力一级残疾,正在沈阳读专升本。

20多年前,曹晓会和丈夫离婚,从此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租房”生活。几乎每隔几年,曹晓会都会搬一次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曹晓会几乎都会租住在郊区的平房。廉价的房屋很多常年不见阳光,屋里又冷又潮。

“冬天屋子里冷得厉害,我那时候需要自己出去捡木头烧火,常年手上长满冻疮,夏天又太热,但也不敢开窗户,苍蝇蚊子太多。总之,那罪就甭提了!”带着年幼的儿子,曹晓会奔波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只为了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和儿子的“家”。

2017年,在社区的帮助下,曹晓会和儿子搬进了这间廉租房。50多平方米的房子,窗明几净,一年却只需要几百块钱。曹晓会拉着记者的手,看屋子里的电视和冰箱,儿子的房间墙上挂满了他从学校带回来的手工艺品,窗台上是郁郁葱葱的鲜花,曹晓会说,冬天屋子里有20多度,她再也不会长冻疮了,最重要的是,她和儿子终于再也不用频繁“搬家”了!

不用四处找房子,租房开销也少了,曹晓会也有了更多时间享受生活,她参加了社区的合唱团,没事的时候时常出去演出。“今年我们还有联欢会,我最近几天还得去多练习练习!”曹晓会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一盆终于开出花的海棠

盘锦市兴隆台区枫丹白露小区14号楼2单元815的房门大开,50岁的张孝相匆匆将锅里的饺子捞出来,为了等社区工作人员和记者来,张孝相忘记了煮饺子的时间,结果饺子都煮成了片汤。“没啥,我回头再煮一锅!”张孝相说。

十几年前,张孝相从山东日照来到盘锦打工,后来认识了从吉林过来打工的丈夫。结婚之后,张孝相和丈夫一直租房生活。在住进这间公租房之前,他们刚刚租到了一间车库。“那时候孩子小,屋子里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孩子上学了,我们也得总搬家。我闺女还老问我,妈妈我们为什么总要搬家呢?”

张孝相说,他们一家租住的基本是平房,因为价格便宜,但后来平房越来越少,他们租房子也越来越不容易了。

4年前,社区建议他们申请公租房。张孝相和丈夫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出了申请。“没想到一下子就成功了!”不久之后,他们就搬进了这间45平的公寓,“屋子里干干净净,冬天暖和的不行,小区环境也特别好,我们现在没事就出去溜达。”张孝相说。

房间里摆着各种毛绒玩具,张孝相说这些都是闺女的“宝贝”,自从搬进了新家,闺女连性格都开朗不少,“以前环境差,外面治安不好,都不敢让她出门玩,现在好了,和小区很多同龄小朋友,都成了朋友呢!”张孝相说,“还有,那盆海棠花,也是我从以前的家里搬过来的,我特别喜欢养花,但是以前租的房子特别冷。根本开不出花来,你看现在,开得多好!”张孝相指着桌子上一盆开得绚烂的海棠花骄傲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