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都市文化新热源

辽宁日报 2022年01月26日

观众走进刚刚建成开放的沈阳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张晓丽

历时3年的打磨与淬炼,在2021年冬至这一天,沈阳博物馆正式亮相。攒足了后来居上的勇气,汇聚了厚积薄发的底气,在年终岁尾献上了一场看点连连的文化盛宴。

惊喜,从序厅开始

下午2点钟,“天地阳”数字序厅变身“立体观影区”,参观者自动围成一个圆圈,开启了一场720°沉浸式漫游博物馆之旅。沈阳博物馆副馆长金恒薇介绍,序厅正面的冰屏将北方特有的冰花图案和能够代表沈阳重要节点的历史内容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屏历史壁画艺术,这种设计在全国博物馆序厅中还是首例。

沈阳博物馆共有三层,分别设置了清文化主题展、沈阳历史陈列展、辽河流域博物馆精品展、明清民窑青花瓷展。其中的重头戏是二楼的沈阳历史陈列展,这是沈阳的首个通史展。

在沈阳,看史前文化去新乐遗址,领略清文化去沈阳故宫,了解近现代史去大帅府,研究抗战文化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金恒薇说:“沈阳博物馆另辟蹊径,从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1948年沈阳解放,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使沈阳过去碎片化的叙事连缀成一部完整的地方通史,全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沈阳历史全貌。”

穿越,跟古人相遇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沈阳博物馆利用全新的现代化展示手段,将沈阳古城的历史画卷逐一打开,让参观者在“穿越”中与古人“相遇”。

记者发现,参观者只需要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聆听到对文物的深入讲解,实现全新的感官交互体验。

在一台台悬浮屏设备前,人们用手指在空气中轻轻推动,屏幕中展示的文物就会顺着手指的方向任意转动,能旋转360°,每个角度都很清晰;在“沈阳源流”展厅,一组新石器时代渔猎、祭祀的全息影像,再现了7200年前新乐人的日常;在去往辽金时期的“历史之门”中,展览借用了《清明上河图》冶铁作坊片段,使用1∶1真人比例全息显示技术和历史人物复活技术,为观众展示了金代冶铁作坊的想象场景,人物一颦一笑灵动逼真;“近代风云”展厅最后一幕中,观众可以透过中街一家店面二楼的窗户,看到沈阳解放后街面的三维投影,军队和市民穿过街道,欢天喜地,锣鼓喧天,一派热闹景象。

展陈者的巧思融合了技术应用和展陈设计,巧妙地搭建了通向历史的桥梁,为观众立体化地呈现了老沈阳的故事。

留痕,为了人民的履迹

找准“人民”坐标,“沈阳人民自己的博物馆”就是这座博物馆的定位。

“收藏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博物馆的使命。我们希望,沈阳博物馆可以成为每一个沈阳人自己的编年史。”金恒薇说,沈阳博物馆不仅是沈阳市的文化会客厅,更是一代代沈阳人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聚集地,必须要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文博之力,为时代留痕。2021年夏天,尚处于建设阶段的沈阳博物馆就推出了“百万收藏计划”,面向公众征集能展现沈阳人民生活履迹、具有浓重沈阳文化印迹、体现沈阳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和书证展品。

“百万收藏计划”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沈阳市民的广泛支持。有的民间收藏家表示要精心挑选100件藏品捐赠博物馆,有的大爷大妈骑着自行车把家里的老古董送到馆里。

“未来我们会设计推出系列实物展,例如百年来的全家福、婚纱照,集合起来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主题展览。”随着五花八门的老物件入库,金恒薇的眼中满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