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点亮深夜的最暖光

辽宁日报 2022年01月26日

大连城市书房八一路店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 本报记者 张晓丽 摄

本报记者 张 颖

核心提示

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鼓励在城市商圈、重点景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数字阅读、文化沙龙、简餐饮食等内容于一体的 “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

文化设施的存在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为城市增加几座建筑物,实际上,文化设施是把城市文化品位具象化的平台,并使其不断发散的重要载体。文化涵养了城市,它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有文化的温暖,一个城市不论四季都是春暖花开,都是面朝大海。

1月6日凌晨,大连市八一广场附近的门市、商铺一个接着一个打烊,只有街边的城市书房还亮着灯。赵肖惠送走了最后一位读者,顺手关掉了靠近窗户的一排灯,只留下头顶的射灯发出微弱的光。不能再有读者来了,她靠在椅子上打了个盹。

城市书房八一路店是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房,每天都有读者在这里看书或者学习至凌晨,从2018年开业至今,24小时营业的运营模式得到了周边市民的青睐和认可。

24小时营业的书房

1月6日,早上6点半,第一位读者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上认真地学习了。他来到书房,刷了一下身份证,赵肖惠递给他一个橘色的手牌。只睡了不到5个小时的赵肖惠此时仍旧睡眼惺忪,她等着8点钟同事来接班。在这之前,她还要接待早来的读者,让他们扫码登记、领取手牌。

2020年9月,赵肖惠应聘来到西岗区八一路的城市书房,在这里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她看到了那些学生们为了中考、高考、考研拼搏奋斗的身影,也看见过那些职场精英利用工作间隙在这里读书提升自己、考取相关资质不断精进的过程。

“数据统计,开业至今,从零点至早上6点的这段时间里,有1.4万余名读者在书房看过书,这说明我们这个城市的人还是蛮拼的。大连是一座讲奋斗、有朝气的城市。”说起这个数字,赵肖惠难掩自豪之情。

读者周宇哲是城市书房的常客,她每周有4天时间泡在这里。周宇哲是一名兼职美术教师,教师的职业属性让她必须随时充电。她每年都保持着30本书左右的阅读量,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保持至今。周宇哲对城市书房的评价是“温馨和方便”,她说,城市书房把那些想看书的人聚集了起来,身边都是读书人,有一种重回校园的感觉,这种感觉很棒。

城市书房对着门口的新书推荐区上陈列着热销的《历史的荣耀》《达尔文的后花园》等书目,右手边的8层原木色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元旦后更新的一批新书。

大连城市书房运营方负责人尹婷慧说: “每一座城市书房的墙上都挂着一个液晶显示屏,上面直观地显示着进出馆人数、图书借阅排行榜、热门检索词等数据,借阅排行榜这项就是我们下个月更换书目的主要参考指标,当然我们也会定期给读者推荐一些各大榜单的热门书目。”

一种好的文化习惯

“通过好的文化体验,养成一种好的文化习惯,这应该是城市书房发挥的文化服务功能之一。”尹婷慧说。

城市书房开放以来,三年多的时间里,尹婷慧看到了市民对优质文化生活的向往。疫情之前,城市书房平日的读者量能达到千人。疫情以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书房每天都会限流,但是读者对知识的渴望丝毫没有消减,有些读者宁可多等一会儿也要到城市书房学习。

城市书房石道街店工作人员徐阳自从2018年书房对外开放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她看到了市民的读书习惯一点点养成。“刚开始很多市民来到书房都是抱着好奇的心理,来到书房的时候有些不太好的习惯,比如说话嗓门比较大,来了就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不像现在你走进任意一家书房的任何一个房间,大家都特别专注地看书,没有人大声喧哗。”徐阳说。

无论是在八一路的城市书房还是在石道街的城市书房,记者看到的每一位读者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尹婷慧说,城市书房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学习共享的知识空间,无论是备考的学子、充电的职场人,还是全职的宝妈,都能在这里感受到身心的愉悦。

城市书房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24小时营业,让更多繁忙的夜归人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宁静。无论多晚,你都可以推开这扇门,于是,书香溢出,这是一座城市最亲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