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与儿童教育

辽宁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俞晓群

陈鹤琴,1892年生于浙江上虞县。父亲陈松年继承祖业,开办杂货店维持生计。陈松年育有五子一女,陈鹤琴最小。在他6岁时,父亲不幸病逝,此后家境衰落。父亲留给他的记忆,一是家中有四大箱木版旧小说,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年要拿到阳光下晒过,放入樟脑粉,每本书都没有折角。二是陈家祖传教子严厉,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陈鹤琴见到兄长受到严厉训诫,因此有了逆反心理,使他一生热爱儿童,主张用慈爱的方法教育孩子。

陈鹤琴8岁开蒙,入私塾学习6年,读书有《百家姓》《三字经》《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幼学琼林》,认识三四千字。他15岁入杭州慧兰中学,19岁中学毕业,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教师有卜舫济、孟宪承、钱基博、张振镛。他记得圣约翰大学的校训:一是“光与真理”,二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宗旨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做人民的先生和领袖”。不久圣约翰大学因故停课,陈鹤琴转考入北京清华学堂,授课的教师大多是外国人,让他难忘的中国教师有周诒春、张伯苓,同学有吴宓、金岳霖、廖世承、孟宪宗、郑晓沧、汪心渠。读书期间,有三本书最让他难忘:《天路历程》《汤姆叔叔的小屋》《富兰克林自传》。

1914年陈鹤琴毕业,考取赴美国留学资格,同行者有陶行知、金岳霖等人。同年10月到美国后,他就学于霍普金斯大学,读英、德、法文,还有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同时选读康奈尔大学与阿默斯特大学养蜂、鸟学、普通心理学等学科。1917年他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也是第一位获得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接着他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宋子文、孙科、张奚若、胡适、蒋梦麟、郭秉文、张伯苓、陶行知等人都曾经在这里读书。陈鹤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时,杜威已经退休,他跟随克尔帕屈克、孟禄、桑戴克、罗格,攻读教育学、心理学,翌年获得硕士学位。接着他转入心理学系,跟随伍特沃思准备博士论文。此时陈鹤琴接到郭秉文的来信,邀请他回国,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此他未能完成博士论文,成为终生的遗憾。

1918年9月,陈鹤琴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习。他开始发表文章,声名鹊起。如《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在《东方杂志》上连载,受到李大钊的赞扬。两年后学校改造成综合性大学,即东南大学,郭秉文任校长,延聘教授陈鹤琴、李叔同、汤用彤、吴宓、竺可桢、熊庆来、赛珍珠、马寅初、杨杏佛等。此后陈鹤琴始终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58年,他被调离南京师范学院,免去院长职务,结束了他的教育生涯。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陈鹤琴完成许多重要的学术项目,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出版著译如《智力测验法》《语体文应用字汇》《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测试概要》《幼稚教育丛刊》《儿童科学丛书》《好朋友丛书》《少年儿童图画诗歌》《幼儿教育论文集》《幼稚园课本》《儿童活页手工教材》《世界儿童歌曲》《最新英文读本》《儿童国语读本》《儿童作文课本》《民众课本》《小学自然故事丛书》《中国历史故事丛书》《我的工作簿》《小学各科心理学》《少年英文诗歌》《世界儿童节奏集》《国民学校设备丛书》《儿童故事》《活教育的理论及实施》,还有《我的半生》《写给青年》等。1982年陈鹤琴去世,享年90岁。10年后《陈鹤琴全集》六卷出版。

陈鹤琴信奉“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一生中为儿童教育做出许多重要贡献。本文略记如下:

一是字汇研究。1920年,中国提倡平民教育,开展扫盲运动,陈鹤琴想到,中国的通用字汇有多少呢?其中文言文有多少字汇?语体文(白话文)有多少字汇?两种文体字汇的关系如何?多少字是小学生应该学的?多少字是民众应该学的?为此,陈鹤琴从儿童用书、报刊、小学生课外作品、古今小说、杂类等材料中,摘取单字分类研究,1922年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语体文应用字汇》。后来陶行知、朱经农以此为依据,编写了《平民千字课》。陶行知写道:“陈先生用了一年半的功夫,做了一本字汇;在一百万字当中,发现一百零一次以上的字,有1165个。我们就应用这科学方法研究所得的字来编辑。”陈鹤琴在编写各类儿童读物时,也以此为根据。1928年《语体文应用字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是测验运动。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中国高等学府的第一个心理学系;陈鹤琴、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一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心理测试专书。书中列出35种测验方法,其中23种采用国外的测试内容,12种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自创。他们陆续做了上千人的测试,引起教育界轰动。后来,陈鹤琴的学生张宗麟在为《我的半生》作序时写道:“这是20年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合并举行入学考试中智力测试的一课,是全部考试中最新奇而又最紧张的一课。为着这样新奇的考试科目,每个投考者对于这位青年教授也就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位青年教授,就是当时南高和东大的教务长陈鹤琴先生。”

三是幼儿教育。1925年,陈鹤琴两部重要的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同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分上、下两册,被列入“大学丛书”,陈鹤琴由此获得“中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以及“中国幼教之父”的赞誉。值得提及的是,1920年陈鹤琴长子陈一鸣出生,陈鹤琴对一鸣的成长发育过程,做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且用文字与照片,将得到的资料详细记录下来,积累了十多本笔记,陆续写了很多相关文章,如《儿童好问心与教育》《我对儿童的惧怕心之研究》《研究儿童知识之方法》《儿童研究纲要》《儿童的暗示性》等。正是这些第一手资料,最终成为《儿童心理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一书的影响也很大,在近百年间不断再版,印数达到百万册以上。陶行知在为此书作序时写道:“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著者既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我愿读此书者亦务需用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去领会此书之意义。”

四是活教育。这是陈鹤琴一生追求与践行的教育理念,他的思想基础,来源于陶行知对于旧时中国教育状况的批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陈鹤琴受到启发,提出活的教育是:“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陈鹤琴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比如教育工作要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做人的态度、习惯、兴趣、方法、技能,而不是传授零星的知识;一切教学集中在做上,而不是在听上;以爱与德感化儿童,而不是以威与畏管教儿童;儿童靠自理,而不是靠教师的约束,等等。

再如,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文江村大岭山上,创办了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活教育试验。那里是怎样一番景色呢?陈鹤琴引古诗吟道:“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此时闻涧声,此时闻虫声。”还有歌曲唱道:“幼师——光明!幼师——光明!就像那玉兔东升,红日西沉!”当时在江西主政的熊式辉,大为赞扬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他说:“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乡村教育陶行知,平民教育晏阳初,职业教育黄炎培,儿童教育陈鹤琴。”

陈鹤琴毕生以儿童教育为使命,直到晚年,他已经写不动文章了。人们请他题词,他还会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陈鹤琴去世时,原幼师学生挽联写道:“您是园丁,栽培万千幼苗,红花朵朵开遍祖国大地;您是慈母,哺育代代新人,硕果累累流传万古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