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朴含蓄的语境讲述中国故事

辽宁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深山会棋图》 辽代 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家园·春》 水彩 董喜春

《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油画 牟达器 付巍巍 张贯一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今天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当代机遇,使以图写历史、记录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显现出重要的文献意义与时代价值。如何在表现重大主题思想、历史叙事中呈现艺术性,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点和难点,体现着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与艺术使命。

油画《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描绘一种朴素的伟大

“全国道德模范”“七一勋章”荣获者魏德友,5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无人区,守护边境安宁,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我省画家牟达器、付巍巍、张贯一合作完成的油画作品《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入选2017年“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受到各方好评。

2017年,画家一行来到辽宁对口援疆地区——新疆塔城地区,来到这里的裕民县中哈边境。茫茫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实际上是一片戈壁荒滩。在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一间红砖和土块砌成的房子里,画家见到了扎根边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护边员魏德友和他的老伴儿刘景好,还有100多只与他们做伴的羊。魏家向西8公里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老魏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协助边防官兵盯着边境线的一举一动。萨尔布拉克草原是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必经通道,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能把人的皮肤咬烂。一台收音机、一个望远镜、一根牧羊鞭、一个水壶,就是魏德友每天放牧巡边的“装备”。半个世纪来,魏德友和妻子始终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国守边防”的诺言。

在与魏德友的相处中,画家真切体察到了他坚韧执着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整幅画面基调采用了舞台效果,以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人物为表现内容,大胆尝试多人物组合的平面化展现方式,以平行视角回顾再现场景。画面描绘的是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茫茫的草原中,消瘦矍铄的魏德友引导着年轻戍边战士在清晨阳光中开始新的征程。

魏德友指引远方的形象与7名戍边战士或站或蹲的形象相互呼应,巧妙地展现了主题性绘画的叙事性。画面与观众的视线保持一致的高度,可以感受到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就在我们身边,踏实而亲切。画面的背景以魏德友的住所环境展开,晨光像浸润了半透明的油墨纸渐渐铺展开,右后中景是被称作“永不换防的哨所”魏德友老人的家,门前旗杆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绿色为主调的画面上格外耀眼夺目,红砖土房、散落在草原上的羊群等等,含蓄质朴的语境描述加重了画面的形式感,还原了戍边卫士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他们的坚守精神。画面从构思、构图、色调各个方面讲述戍边故事,不仅有助于对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更能真切地还原到当时的语境里。透过单调而漫长的巡守看到伟大的坚守与担当精神,引起观众的心灵和情感共鸣。作品以严谨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态度描绘出一种朴素的伟大,这种朴素让人触手可及,却鲜少有人能及,使绘画形式与内容共同达成文化情怀与精神境界的双升华。

水彩画《家园·春》表现和谐共处的自然画面

我省画家董喜春的《家园·春》创作于2019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这幅水彩画表现和谐共处的自然画面。作品用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装饰绘画的特性,对东北乡村的民俗民情进行倾情描绘。作品表意清晰,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生活气息质朴浓厚。同时画面处理充满情趣,以小见大。画家创作情感热情真挚,创作思路独具匠心,很容易让观赏者在画面中捕捉体会到乡情的温暖、唤起久违的乡土情愫。

经典鉴读:

辽代名画《深山会棋图》

展现中国古典绘画的高妙与智慧

本报记者 凌 鹤

1974年,一座辽代契丹贵族妇女墓中出土了两幅卷轴。其中一幅山水卷轴即是备受学界关注的《深山会棋图》。《深山会棋图》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可靠的中国早期立轴山水画,作品面貌接近于五代北宋初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中原山水画风格。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成熟完善以来,逐步成为中国画最主要的宗脉。

《深山会棋图》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年大展“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中展出,其艺术与文献价值再次受到各方关注。

《深山会棋图》为立轴山水画,不同于手卷山水画逐段展开的欣赏方式,观者面对立轴画面会豁然开朗,在纵观全景之下,随着视线“穿游”于各色景致之间,身临其境般地在山水画营造的意境中感受生命的和谐与豁达。

《深山会棋图》为青绿重彩,色泽鲜艳如新。画面上部绘峭峰陡起,又有白云掩映其间;中部山崖间有松林楼阁,楼阁前方绘褒衣博带的两人正于临崖空地上对坐围棋,另有一童仆在旁伺候;山崖下方有一隧道,前方辟门,门外又有一宽袍大袖、头着高冠的人策杖向隧道方向走去,后面跟着两个童仆,前者背负一物,似为酒葫芦,后者负一琴囊。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格调稳健、笔意森严,落墨渍染生动,富于墨韵。

由于画中既无作者名款,又无收藏印鉴,所以,目前此画作者无从考证。考古工作者依画的题材种类统称为“山水”画,是出于一种稳妥的考虑。但就这幅山水画而言,显然非同一般描绘自然的画作,有关专家根据画中人物活动将其定名为《深山会棋图》。此画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体现山水画的深刻内涵,即生命的意境追求。

关于这幅画的主题、风格、年代等问题,著名文博学者、文物鉴赏家杨仁恺认为,此作于建筑物画法上有北宋著名山水画家李成“仰画飞檐”的特征,树木画法又与五代时期江南著名山水画家董源、巨然的特点一致,崖石效法南唐卫贤《高士图》,而落笔又有坚重之性。其创作年代当在辽太宗会同三年(940年)至穆宗应历十八年(968年)前后,表现的是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山林隐逸”清趣。学者李清泉认为,会棋人后部描绘的是一所带有廊庑的深宅大院,与现藏波士顿美术馆的《文姬归汉图》等宋人作品中描绘的汉式宅院建筑类同。

美术理论家华强教授深入解析,“仰画飞檐”法实为表现亭馆楼塔飞檐挑角建筑物的样式特点,是这类建筑物常形、常象的视觉经验。其山水空间形态是时空一体的四维动态空间,是仰观俯察、游观和心观的结合,是运用山与山、山与水相隔,云与山相隔、相托,树与楼相掩,层层重叠的空间推移法,表现山重水复,产生绵延无限的空间感。“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中国古典绘画空间观念、比例观念、观察与表现方法高妙与智慧,是民族绘画艺术的自信。

艺术微论:

从山水画中领略传统文化精神

凌 鹤

近日,正在展出的“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引起轰动。一方面源于辽博馆藏的丰富性及大部分展品的首次亮相;另一方面源于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内在精神。辽代《深山会棋图》、宋代《松寿图》、元代《扁舟傲睨图》、明代沈周《魏园雅集图》及唐寅《茅屋蒲团图》等共66件精品立轴山水画集中呈现自然与人文的交会。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核是传递中国智慧与哲学,以笔墨为基础,以意境为宗旨,以画言志、以画抒情。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画不断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不断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的代表,中国山水画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那么,山水画中体现着怎样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意蕴呢?

形神兼备。中国山水画以笔墨技法造型,以思想感情达意,追求形神兼备。清代著名画家、理论家石涛在《画语录》中说:“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当代著名画家潘天寿说:“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可见,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哲学思想血脉相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笔墨艺术。

大美为真。真,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说,充实为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中国山水画对“大美为真”的诠释讲求气韵生动。黄宾虹认为,气韵生动,关笔墨,关笔墨之外的“诵古今之书,睹古人之迹”,精神所到,气韵以生,超乎形状迹象。技法的锤炼与人生修养相辅相成,故而中国山水画力求在绘画中透过现象反映本质。

天人合一。有这样一段话形容山水画的境界与生命境界:初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接下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段话是说,我们的眼睛和笔墨最初映照的都是最简单、直观的景物,当人生阅历增加、思想认识提升,再看山水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山水之中包含着万象。这时的山水成为表现思想的载体,是万千气象、万千风貌。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滤去繁华、浮躁、矛盾,凸显真善美的本质,即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这时再看山水,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达到天人合一。

中国山水画崇尚中正、中和,追求“和上下”“和天地”“和万物”“和天下”的境界,特别注重绘画形式的和谐与秩序,所以中国山水画在留白中不苍白,在饱满中不繁杂,律动有着内在的规律和生命力。中国山水画将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巧妙融合进来,人们卧游山水、畅达人生。真正读懂中国山水画,也就懂得了中国的美学思想,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