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晓—1921》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们认为——

在历史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命运

辽宁日报 2022年01月12日

本报记者 赵乃林

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书写红色历史?如何塑造鲜活的历史人物?如何创作精彩故事?这些经典的文学问题,在长篇报告文学《天晓——1921》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这部作品为例,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

以文学方式讲述红色历史

如何处理宏大历史书写与文学审美原则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作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从《天晓——1921》可以看到,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领会历史,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去把握人物的命运沉浮;与此同时,又对大量细节有着准确、敏锐的把握,将二者深度融合形成自己的视角和语调,以文学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整部作品充满情节的吸引力、情感的感染力、精神的感召力。

在《中国图书评论》主编杨平看来,《天晓——1921》把各个历史节点和当时人的行为状态串联起来,构成中共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的历史图像,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读后能马上在头脑里映射出中共一大形成的历史路线图,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原生样貌,达到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结合。

这部作品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最突出的感受是,作家在写作中,既注意采用素材和史料的真实性,又注重表述的文学性。

既写党史,也写人生

对于《天晓——1921》,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认为,作者徐剑以史学精神和个性化文学表达的融合来塑造历史人物,不仅写建党,也写参与建党的不同人物,他们的人生,以及他们的人生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这本书为中共一大代表逐一立传,怎样书写这些历史人物,徐剑秉承他的“三不写”创作规矩,没有用脚走过的地方不写,没有亲耳听过的故事不写,没亲眼看到的地方不写。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徐剑以人为中心,一方面追寻踏访历史故事的发生地点,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细致的史料爬梳,历史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实录等,围绕13位中共一大代表重新做文学的叙述,表现建党历程。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分析说,作者把求真的史学精神和个性化的文学表达融合得特别好。比如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杨明斋,徐剑在这样一个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身上作田野调查,从中可以看到他真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早期共产党人的敬仰。创作中,他不但写出了每个人的命运,而且传神地写出他们的性情。

一个个历史人物再现,既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伟大精神,也看到了一个作家精确又热情洋溢地把自己的创作精神饱满地呈现出来。

链接

LIANJIE

今天 我们更要讲好红色故事

真实性是红色故事的生命,今天,我们更要讲好红色故事。《天晓——1921》的书写较好地处理了红色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实与虚的关系。《解放军报》文化生活部主任刘笑伟说,这部作品不仅告诉我们鲜为人知的党史中的一些事件,而且以文学的方式让党史上一个个只有名字的人物有了性格、有了血肉、有了命运感;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所言,对这些历史人物来龙去脉的叙述,其实就把党史的来龙去脉讲活了;又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所言,历史影像与文学情怀交相辉映,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