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飞 杨 皓 本报记者 关艳玲
前不久,海军航空大学的又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学员,在辽宁舰上通过了昼间航母资质认证,正式成为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打破了单批认证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小等多项纪录。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飞行教官群体的付出。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团队是伴随着海军战略转型应运而生的先锋群体。他们大胆探索,从培养飞行员向培养战斗员转变,形成了“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新路。在短短几年里,一批批舰载雄鹰从这里飞向万里海天,为航母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航母作为海上的移动“机场”,必须有更多的舰载战斗机作为支撑,加速飞行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舰载机事业需要更多的年轻飞行员,需要新鲜血液,当然也需要有人去做教官这项工作,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这个时代重任。”该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曹先建表示。
“我们团队的使命任务就是培养满足航母体系作战能力需求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飞行员作为舰载机的灵魂正是战斗力的关键核心。”作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王勇曾多次随辽宁舰编队执行实战化训练任务,当得知自己要成为飞行教官群体中的一员时,他难掩心中激动。
秉持这种信念,一批批优秀的飞行员纷纷选择成为舰载战斗机飞行事业开拓者团队的一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仅有几千名现役飞行员拿到了“会员卡”。
要从源头上解决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数量问题,培养势在必行。近年来,海军经过层层筛选,一批批学员苗子从院校直接选拔编入“生长班”,开始舰载战斗机飞行理论的学习和训练。
立起实战标尺、灌输胜战基因,让基础教学“捆绑飞行、染上血性、引领舰载”,是这个团队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团队在组建之初,怀着对舰载飞行事业的执着,边训练,边总结,边完善,边固化,一步步探索前进,成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组训规范,不断推动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培养快速入轨。通过经年累月的努力,舰载机飞行员培养实现了由“零星培养”到“批量生产”的新跨越。
“他们始终牢记重托,矢志海军转型建设,自觉践行强军报国的初心使命,把青春和激情献给祖国的万里海天,把忠诚和责任融入为战育人的崇高事业。”该基地政治委员李明介绍,在各方全力支持和协作配合下,该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一次次挑战极限、突破自我,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制胜海天的“刀尖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