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辽宁振兴发展的人才支撑

辽宁日报 2021年12月30日

李冬梅 姬养洲

今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对辽宁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辽宁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人才更是关键。因此,强化人才支撑,已成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挖掘发展优势,寻求破解人才“引得来”问题

目前,解决人才“引得来”问题,仍是辽宁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总结精炼我省产业与项目及平台优势,特别是自贸试验区、高新区、沿海经济带等新兴产业集群及事业发展优势,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进一步完善“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团队”“人才+资金”等引才模式,精准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要不断创新人才就业创业的配套支持政策,实施更有力的人才引进激励制度;要打造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创新中心等,让创新人才在配套孵化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强化人才引进的扶持力度,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更多更有效的项目资金、投入补给等保障;要坚持柔性引才方针,构建有效机制,多元化、精准化为辽宁引进人才服务,用更加多元、更加开放、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举措,保证需要的人才能够“引得来”,以此化解人才、人力资源需求供应矛盾。

加强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人才“用得好”问题

招才引智只是前提或开始,解决人才“用得上”“用得好”问题更为关键。

一是要加强人才创新的平台建设。要着力培育或引进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平台与人才相互成就;要加强专利技术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建立健全“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模式;要鼓励用人单位在省外建立研发机构、开放型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基地,形成“人才飞地”效应;要打造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创新中心等,让创新人才在配套孵化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是让人才创业有项目。对带项目来辽宁创办经济、科技主体的人才或本土项目的人才,要提供全方位的扶持;强化海外留学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等创业园区建设,为其创业提供项目需求、精细化服务、政策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完善人才链、就业链、资金链、服务链等全链条,加强培养创业带头人,打造“高校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或科技企业”利益共同体。

三是让人才就业有岗位。可借助我省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契机,为人才就业提供新岗位;要鼓励重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新创企业,积极开发优质就业岗位;要千方百计地扩大政策性岗位,完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就业,真正做到让人才求职有帮助、就业有岗位。

实施精准帮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精准帮扶人才创新创业。要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项目或经济技术主体提供所需的配套支持,为人才科研成果搭建转化、推介平台,让其变为辽宁现实生产力;构建无缝对接的制度体系,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现代素质能力的开发培养力度,使其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与时俱进,其项目建设与经济技术主体发展与时代同步。

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额内,自主决定绩效分配办法;对承担关键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产品创新、技术升级等任务的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创新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制度,把收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人才。

强化多元投入举措。强化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强化对来辽在辽的就业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给予补贴或税费减免;强化对来辽在辽促就业创业、助企业发展的服务机构补贴力度,激发他们助力辽宁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企业用人选才的主动性,对稳就业岗位、扩就业岗位、主动吸纳社会人才,尤其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给予补贴。

创造良好环境,让人才安心在辽发展

强化人才支撑,留住人才、稳定人才,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的契机,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创造更多事业载体。同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强化激励等机制,不断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发展提供机会、舞台,增强其与时俱进的事业感和获得感,使其融入辽宁振兴发展的事业之中。要推动服务资源集成化,完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等无缝衔接,不断健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要精准确定政策支持项目和金额,建立人才专项资金直达渠道,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要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当好人才创新创业的施工者、服务员。同时要运用优异的营商环境来留人,让人才在辽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才能使其真正安心、安身、安业。

(作者分别为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