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

辽宁日报 2021年12月16日

王 波

核心提示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分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和智能制造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新形势。因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即以通过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作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用好新旧动能转换指挥棒

“十四五”时期,辽宁将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因而我省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建设中试基地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我省需要不断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攻关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机构孵化出更多的企业和团队;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动一系列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落地,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以加快建设“飞地经济”为重要举措,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可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支持市县和区域之间联合共建“飞地经济”园区;以“飞地经济”模式鼓励外省产业向辽宁梯度转移,通过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搞活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另外,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要全面对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以生态固碳为重点,促进实现“双碳”目标。《辽宁省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管理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清单》的印发为助推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变革进行谋划。辽宁需要严防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上马,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为自然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以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为枢纽,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辽宁应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优势;出台与自由贸易港相平衡、相匹配的制度创新政策,持续支持大连申办自由贸易港;做好对外开放大文章,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金融制度等规则制度型开放;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抓住RCEP签署后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开放步伐,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增强竞争力。

以探究民生需求为出发点,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我省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下功夫,并从民生需求中探寻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共建幸福辽宁。

锻造更优营商环境 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新活力

辽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包括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法治环境建设,以各类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为标尺来衡量和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今年7月,《辽宁省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印发,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通过持续优化办事流程,加快推进“一网通办”,让企业更加便捷办理各类许可。

加强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依法保护市场主体权益。持续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切实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全省上下要发扬斗争精神,直面问题、决不“绕道”,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下大力气抓好法治环境建设。

深入推进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持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化打破行政固化边界及既有利益格局,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应编织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这“三张网”,通过大力推进“最多填一次”,提升用户在政府服务体验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积极打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强化制度供给。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良好生态,为各类人才集聚创造条件。坚持支持建设“智造强省”的税收基本原则,不断优化金融财税营商环境。通过“政府+银行+企业”的方式,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以银政企的精准对接,切实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加强营商文化建设,塑造风清气正、生态宜居的人文环境,培育优秀的营商文化以筑巢引凤。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充分发挥科教优势,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我省聚集了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具有承担国家、省、市等重点实验、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要更好地发挥这些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利用好“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等评选工作,让这些高端领军人才不仅在所属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更要在相关行业领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各主体间的合作机制以及长效机制,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注入发展新动能。

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施策,打造东北人才高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人才,我省夯实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支撑,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柔性引进人才”,深入实施带土移植工程;人才政策制定力争做到“精准”,通过聚焦产业导向,进而完善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等,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由“墙内开花墙外香”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转变;结合《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对大国工匠的培养。

围绕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畅通创新成果产业化途径。随着我省首批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的构建,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方式,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引导激发企业产生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并积极探索将该制度从自然科学领域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让真正有能力的领军人才有机会“揭榜”,能够出征“挂帅”。

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 夯实新旧动能转换主阵地

辽宁振兴,首先是工业振兴。“十四五”时期,我省应严格按照《“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1.0版)》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三篇大文章”,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改造升级“老字号”。“老字号”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而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我省的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下一步需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老树发新枝”。重点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存量优势,实现从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整个链条上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赋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深度开发“原字号”。“原字号”主要包括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行业,通过拉长冶金、石化等产业链条,改变我省“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推进“原字号”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从石油到精细化工,就是要真正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转变。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设备远程运维、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能力。

着力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培育壮大“新字号”。“新字号”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和未来产业,“十四五”时期,我省需要通过做好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开放,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以培育壮大“新字号”。要从战略布局和规划上,为打造辽宁智造、辽宁品牌、辽宁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夯实智造强省的产业基础,推动民用航空、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支持自主创新和解决高端工业制造软件等“卡脖子”问题,加快辽宁制造业实现数字“蝶变”。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研究”(L21AJL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