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坤
从2016到2021,时间再次刻印下我们前行的坐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每一步,都步履坚实,成果满满。
放眼辽沈大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总书记为辽宁擘画的振兴发展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新动能逐步集聚;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外界对辽宁预期不断改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这是我们党攻克难关、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
辽宁不负党中央厚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深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干部干事创业呈现新气象新面貌。
作风正、人心齐,人心齐、事业兴。
常看齐
每一次回望,都不忘来路。每一次前行,都主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唯此,才能确保辽宁振兴发展始终坚持正确航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发出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号召。
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长期执政的要求。
一个月来,省委以上率下、率先垂范,深入学习宣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进全省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通过反复学、深入学,学深悟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从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到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我省坚持抓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正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和党风。我省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用足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纠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任何时候,政治生态都是根本。面对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的政治生态,省委坚决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行动是思想的检验。
“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总书记再一次指明方向。
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就是一次检验。检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作风。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我们从每一篇“文章”破题,制定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把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写入辽宁“十四五”规划。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牢记“国之大者”,落实政治责任。十二届辽宁省委对269个地区、省属企事业单位开展十二轮政治巡视,高质量完成全覆盖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巡视整改日常监督办法》,对巡视过的党组织开展整改落实“回头看”,并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压实责任,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辽宁落地时不变通、不走样、不打折。
今年是换届之年,省委加强对换届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把政治关口,严格工作程序,严守纪律要求,选人用人风清气正,全省换届工作有序推进。
思想在交融,共识在凝聚,力量在传递。实践已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有信心、有能力排除爬坡过坎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清风起
辽宁振兴发展已到“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口,振兴路上,要涉险滩,要啃“硬骨头”。
“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方向更明、行动甚笃。
干部的精神状态决定辽宁能否把握历史机遇,决定辽宁以什么样的姿态实现振兴。
“必须改变!”省委思路明确、态度坚决。
要想改变辽宁,必须先改变自己,干部必须带头换脑子、转作风、抓落实。
换脑子——
破除“官本位”“等靠要”思想,破除“求稳怕难”“因循守旧”观念,破除与新时代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
转作风——
摒弃只喊不练、只说不干的官僚主义,反对只顾“面子”不重“里子”的形式主义,崇尚实干、尊重实干,决不能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发文了”当成“落实了”、把“开会研究了”当成“问题解决了”、把“任务分解了”当成“工作完成了”。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