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路上逐绿行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下(四)
辽宁日报 2021年12月10日

本报记者 赵 静

绿色,是发展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

“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实现“双碳”目标,是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对各地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肩负“五大安全”政治责任的辽宁责无旁贷,需要全力做好这道“必答题”。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辽宁逐“绿”之行就有了稳航目标和不竭动力。

迎接“大考”,辽宁转身向“绿”。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由此拉开序幕。

把思想观念扭转过来。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

把产业结构调整过来。大力发展新能源,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保持定力,综合施策,顶住转型阵痛。

把污染指标控制下来。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各地把绿色低碳融入发展的各个方面,扎扎实实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营造环境、积蓄力量。

绿色,正在成为铺就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于辽宁而言,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作为工业大省,辽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节能降碳面临巨大压力。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只有啃下“硬骨头”,才能获得“新突破”。

绿色转型,能源须先行。大力发展新能源,既可以把能耗总量控制住,又能把能耗存量降下来。

辽宁是全国清洁电力消纳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高达99.2%,具备加速布局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良好基础。

优势,就是突破口。

风光资源丰富的阜新尝到了甜头。曾经,火电发电量最高峰达到每年102.5亿千瓦时;如今,新能源装机容量比重超过火电装机18个百分点。在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名单中,阜新榜上有名。

“十三五”时期,我省非化石能源装机由1248万千瓦增加到2178万千瓦,装机比重由29%提高到37%,发电量比重由18%提高到31%。

加速布局清洁能源,在我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48类(个)重大清洁能源项目赫然在列。

绿色发展,知易行难。

“黑色GDP”不做减法,“绿色GDP”就没有加法。

从供需两端入手,我省落实能耗双控措施,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

2021年,我省强力核减“两高”项目用能需求,将在建拟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由202个压减至15个,新增能耗由1.2亿吨标准煤减至1969万吨。

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十三五”时期,我省大力压减钢铁产能,退出粗钢产能602万吨,清理“地条钢”产能超过1000万吨。

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钢铁行业先行一步。

“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力争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30%。”今年5月,鞍钢集团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宣言。这艘我国北方最大的钢铁“航母”,已迈出向“绿”转型的坚实步伐——在实现非汛期污水零排放的基础上,预计明年年底实现动力系统零煤耗。

鞍钢只是一个缩影。借助数字技术智慧赋能,我省“老字号”在升级,“原子号”被开发,“新字号”在壮大。

近年来,我省推进智能制造重点项目206个,4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达56.2%,化工精细化率超过5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8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163家。

绿色低碳不再是“紧箍咒”,真正成为了发展的“方向标”。

以绿色低碳为引领,打通上下游,补齐延伸产业链,我省在新能源汽车、氢能等领域加速布局,将“绿色”植入产业基因,向“绿色”要效益,新的增长点正不断孕育。

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之一。

曾几何时,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脏乱差,成为发展之痛、民生之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这场硬仗。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40余次,研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

压实责任,狠抓落实。今年3月,我省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辽宁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措施,发挥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各地保持定力不动摇、不松劲。

全省上下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