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路上逐绿行

辽宁日报 2021年12月10日

(上接第一版)

建制度——

发布实施水污染防治、矿山综合治理、河长湖长制等地方性法规,10万余家企业被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对环境违法企业实行联合惩戒,一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强施策——

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保“五大工程”,完成1427台燃煤锅炉大气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整治70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生产矿山3656公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6.28%,90%以上的行政村村容村貌变化明显。

见成效——

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32天,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5年改善26.4%。国考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劣五类,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进入全国七大流域前三名。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被集中攻克,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持续提升。

严守生态红线,留白留璞增绿。

今年2月,我省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套更加精准的“绿色标尺”,已经在盘锦辽东湾新区起步区、营口南楼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规划中得以运用。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辽河国家公园创建如火如荼,随着辽河流域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能力的提升,辽东湾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将更加牢固。

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一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个面向未来的邀约

绿色,关乎未来。它正发出邀约,不断吸引着人们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

实现“双碳”目标,就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把绿色低碳渗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一寸肌理,种植在每个人心中,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才能从根本上构建绿色低碳社会。

在辽宁,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加入绿色发展行列。

新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盘锦,是东北首个“无废城市”试点。在这里,油泥剩下的渣土被制成了建筑用砖;辽河口湿地特有的铁杆芦苇被制成“芦花板”出口;全市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绿色经济”与“绿色生活”相得益彰。

社会生活“低碳化”不断加速。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新时尚。

数据更为直观——

全省城市建成区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清洁取暖率达到75%。

城市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占比分别达到86%、99.7%。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66%。

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5%。

……

绿色发展,让家乡更加宜居。

在营口,“口袋公园”让人们转角就能见到绿。滨水城市慢道,让快节奏的人们有机会慢下来,欣赏水清岸绿、鱼翔鸟栖。

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五指分类法”让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环境好了,乡村美了,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承载时代记忆的厂房被改建成文创产业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咱桓仁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就是最好的招牌。”90后李鹏祥回乡创业,开办民宿,游客盈门,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他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刚刚被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生态旅游收入由2018年的32.28亿元增至2020年的43.59亿元。

辽宁大地,“颜值”不断提升,绿色产业业态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壮大。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展示着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充满生机的绿色辽宁。

回望来路,一个个扎实的绿色足印见证努力。站上新起点,绿色前行的脚步更加铿锵。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辽宁的振兴发展必将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