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比翼飞”

辽宁日报 2021年12月09日

(上接第一版)大连是我省开放的龙头“中心港”,有化工研发优势,可在畅通循环、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等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京哈高铁开通,将朝阳、阜新等地纳入京津冀2小时经济圈,向西开放和产业对接风起云涌。辽东九县市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可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走出新路径。

——实施协调联动。

加强沈阳、大连协调联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新机制,强化装备制造、氢能、化工、人工智能等产业的互补对接,共建“沈大经济走廊”。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等,共建“沈大科技创新走廊”。“圈”内,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等。“带”上,发展公海铁多式联运,进一步拓展港口腹地纵深,探索开辟融入东北亚经贸格局的陆海物流新通道。同时,加强辽西三市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辽东九县市协同布局。

协调发展,难在协调。在实施区域协调战略的棋局中,唯有精准落子,拓宽发展空间,增强薄弱地区和领域的发展后劲,才能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美美与共开新局

辽宁之美,多样而复杂。如何做到统筹发力、全域奋进、整体升级,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圈一带两区”的区域发展格局,恰是那把打开新局的钥匙。

连接更加通畅。当前,以沈阳为中心,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于一体的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市通办扎实推进,医保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新近出台的《沈阳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沈阳将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实现“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覆盖率达70%。

互动更加频繁。随着京哈高铁的全线贯通,破解了辽西门户朝阳交通相对闭塞的难题,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朝阳已建成各类产业承接平台64个,今年1月至9月承接京津冀产业项目227个,其中落地开工109个,开工项目总投资129亿元。而朝阳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反季蔬菜和鲜切花生产基地,依托区位交通优势,把优质农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打入京津冀市场,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开放更加宽广。港口资源整合实现突破,以大连港为中心、营口港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沿海港口群基本形成。中欧班列已形成东、中、西“三通道五口岸”全覆盖发展格局。增开沈阳至伦敦、大连至首尔空中货运航线,全省国际货运航线增至15条。与此同时,一批境外投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辽港集团莫斯科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吞吐集装箱9.7万TEU,同比增幅180%;朝阳浪马轮胎巴基斯坦建厂项目一期工程有望年底前投产运营。

动能不断蓄积。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医疗设备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在沿海经济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葫芦岛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用规划引领带动辽宁和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维护“五大安全”能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辽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正在源源蓄积。

众力之所为,大势之所向。辽宁各地,好似一朵花上的花瓣,虽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只要共耕耘、齐浇灌,振兴之花就会生机勃勃,芬芳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