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皮影戏演出。
本报记者 王臻青
与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的艺术风格有所不同,锦州皮影戏有其独特的绝活,比如“布景绝”“雕刻绝”“武打绝”。在影人制作以及表演方面呈现出“大影窗”“大影人”“大嗓门”以及“多机关”“多材料”“多面手”的特点。锦州皮影戏的演唱风格与皮影雕刻工艺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日前公布,我省有9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锦州皮影戏。
锦州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皮影戏由关内传入,将唐山影调戏与当地影调戏相融合,外地皮影戏艺人在此传艺收徒,以此为业,凡农闲、庆丰、庙会、节日,均有皮影戏表演活动。清末,锦州地区成立了多家皮影戏社团,皮影戏演出活动频繁,搭班唱戏艺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具有辽西风格的锦州皮影戏。新中国成立后,皮影艺术在锦州遍地开花,比较有影响力的皮影戏班大约有十多个,唱皮影戏的艺人百余名。2021年,锦州皮影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锦州皮影戏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皮影戏的艺术风格,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大”“三多”“三绝”。所谓“三大”是指“大影窗”“大影人”“大嗓门”。较之其他地区的皮影戏班,锦州皮影戏班所使用的影窗、影人尺寸要比其他地区皮影戏大许多,影窗高四尺,长一丈二,影人长约一尺八寸。“大嗓门”是指锦州皮影戏的唱腔别具一格,皮影戏艺人演唱时不用小嗓,而是用本嗓真声,高亢嘹亮,字正腔圆,大方自然,听起来有酣畅淋漓之感。锦州皮影戏的唱词、道白朗朗上口,曲调动人,故事情节生动,具有易于传唱的特点。锦州皮影戏唱腔包括硬辙、七字句、十字句、三赶七、五字锦以及快板、慢板、流水板、大悲调等。在表演程式上讲究唱、念、做、打,在演出分工上,分为拿、贴、打、拉、唱五种。锦州皮影戏行当分为生、小、大、净、丑。
锦州皮影戏的“三多”是指“多面手”“多机关”“多材料”。锦州皮影戏艺人有以一当十的本领,一个人既唱皮影戏,又能操纵影人进行表演,还能手持乐器打鼓伴奏。“多机关”是指锦州皮影戏的影人设计精妙,一身多头,设有巧妙的机关,影人可以变脸表演。锦州皮影艺人制作皮影也是不拘一格,除了用驴皮,钢纸、照相底板等皆可信手拈来,自如地运用综合材料。雕刻刀法细腻精湛,色彩活泼典雅,各行当脸谱分明,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
锦州皮影戏的“三绝”是指“武打绝”“布景绝”“雕刻绝”。锦州皮影艺人表演的“飞刀耍枪”“金鸡独立”等武打动作在业内堪称一绝。“水流鱼游”“荷花绽放”等布景设计则突破了静态的布景局限,让皮影表演有了动态感。锦州皮影戏所使用的皮影造型灵动,在皮影雕刻中借鉴剪纸、木刻、版画等艺术形式,镂雕玲珑,刀功细致,连影人头饰上的“绒球”都刻得丝毫毕现,被称为“镌花绒球”。锦州皮影戏的影卷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杨家将》《岳飞传》《雪莲与笔架山》《宝塔镇孽龙》等。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锦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植这方水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承。为推介非遗项目,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现传承保护的成果,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锦州群众文化”推出了“锦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赏析”栏目,以项目介绍、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线上推送,方便群众了解锦州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