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的斯卡·重奏

辽宁日报 2021年12月02日

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正在调试新琴。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贾知梅

当年的“东北钢琴人”从国外、省外回到营口,回到曾经付出了青春、倾注了梦想的地方。“值不值得回来?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有人说这是一种情怀,我们搞实业的没有工夫去讲情怀。但是静下心来想想,除了情怀,没有别的能解释得了。”

营口市渤海大街西82号。

路南,一间上世纪80年代建筑风格的门房迥异于其他建筑,房檐顶端一排水泥浇筑的立体音叉图案,用细节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过往。

这里是始创于1952年的营口东北钢琴厂原厂址,曾经是“中国四大钢琴生产基地”之一,曾经有着国内最大的三角钢琴生产线,年产量6000架三角钢琴的中国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然而,辉煌成绩的前缀“曾经”夹杂着复杂的情绪。

这家曾经有着3000多名职工的老国企,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辉煌过后,于2007年停产,1000多名员工四散谋生。

2019年6月20日,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在东北钢琴厂的原址正式挂牌成立,还是当年的厂子,还有当年的员工。30多名有着数十年制琴经验的原东北钢琴厂技术骨干,放弃高薪职位,从各个城市甚至国外回来。这条回家的路,他们走了12年。

“曾经”的工厂被盘活,“曾经”的辉煌期待被延续。这30多人,成为“新东北钢琴”的灵魂人物。

8100公里归家路

直线距离500米,在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这是郭凯从家到东北钢琴厂车间的距离。

飞行距离8100公里,这是从德国到沈阳的距离。2018年,放弃在德国从事了10年的钢琴设计制造工作,放弃了在德国定居的机会,郭凯回到家乡营口,回到10年间从不曾放下的那个“家”——工厂。

1998年从东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入了钢琴这行,郭凯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毕业时,许多同学都留在了沈阳,而他选择了在营口的东北钢琴厂。成家时,为了方便工作、节省时间,房子就买在厂区的东墙外。“毕业的时候感觉钢琴很浪漫很神秘,就想来研究研究。机械设计需要大量的运算,我每天工厂和家几乎是两点一线,平时也没什么业余活动。”郭凯面庞瘦削,不善言谈。

当年作为一线员工,郭凯亲身经历了东北钢琴厂的辉煌。

“红火,这是我刚到车间时最大的感受。生产线上人气很足,每个车间都在忙着生产。”虽然作为机械设计工程师入厂,但郭凯也像每个新员工一样,下到各个车间熟悉工艺。最初在车间待的那半年的情形,郭凯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各个车间都有师傅带,师傅对我们真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

郭凯说,钢琴制造有它的特殊性,与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太一样,既不是纯机械行业,也不完全是木器行业,按钢琴结构划分,工序从内到外大体上分为零部件、部件组装、总装、后期整理四个部分,细拆分共有200多道工序。“大而全,而且高难,品控非常难,对各工序的配合度要求也很高。”郭凯说。

1988年,东北钢琴厂全资收购欧洲十大名琴品牌“诺的斯卡”,开中国钢琴企业生产高档钢琴先河。诺的斯卡和东北钢琴厂在国内钢琴市场一时风头无两。

1999年,东北钢琴厂谋求转型,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三角钢琴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空间,上马三角钢琴项目的决策应运而生。

厂里聘请了韩国专家帮助建生产线,由郭凯协助绘制设计图,并在当年成立三角钢琴生产车间。“我们经历了从零开始,一点点开始做。起初只有一个三角钢琴车间,十几个工人,年产十几架三角钢琴。随着技术的完善,一年后产量及订单陡增到1500架。”郭凯说。

“老字号”的人才优势凸显出来,东北钢琴厂马上从立式钢琴生产车间抽调最好的工人,补充到三角钢琴生产车间,年产量2500架、3500架、4500架……从2000年开始,东北钢琴厂的三角钢琴年产量及出口量连续居于全国第一,最高年产量达到6000架。“2003年到2005年,是东北钢琴厂最辉煌的时候,整个企业3000人,80多个生产车间,一线工人1800人。”郭凯说。

转折从2006年开始显现。

郭凯回忆:“在2007年至2009年的那场波及全国众多企业的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钢琴行业率先受到冲击。东北钢琴厂的主要销售方向是出口,2006年,国外订单骤减。想转向内销,措手不及。”

企业陷入低谷,随即被一家美国乐器公司收购,并于2007年停产,1000多名工人买断工龄离开。虽然被留在了厂里,但郭凯很迷茫:“钢琴厂只设计不付诸生产,我的技术无用武之地。”

2008年1月8日,是郭凯刻骨铭心的日子,他忍痛离开了东北钢琴厂。这座“付出自己的青春、用双手一点点创造出辉煌”的工厂,让他走的时候一步一回头。

三次吹响集结号

从离开到回来,这条回家路,张晓文同样花了十多年时间,其间经历了迷失、心痛、振作、焦虑、兴奋……

张晓文是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2019年,她倾囊而出,盘活了这个沉寂十余年的“老字号”。

见到张晓文时,她正在接待两名原材料供货商,“这些都是与东北钢琴厂合作了40多年的供货商,她们的父辈就为东北钢琴厂供应原材料,到了她们这一辈,依然是有感情的。”

对于张晓文来说,东北钢琴厂见证了她的青春,“我看到过这个‘家’富过,我也是这个‘家’的一分子,曾经在这个‘家’挣过很多钱,买断时我都在这里工作将近20年了。”

1986年,19岁的张晓文作为营口第二轻工局技工学校首届钢琴制造专业的学生,来到东北钢琴厂实习,“那时候工厂仍处于不断建设中,正赶上厂区内修路往路边运条石,我们两个女生抬起一块就走,工作劲头无法形容。”

在车间工作了10多年后,2001年,张晓文转到销售部门。走出车间投身市场的张晓文,对自己所在的东北钢琴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接触客户,接触市场,让我看到了东北钢琴厂在当时行业内的地位、对外的销售量、在市场所处的位置。我亲身经历了东北钢琴厂曾站在世界钢琴生产销售前沿的风光,而且站了好多年。”每次参加钢琴展销会,营口东北钢琴厂与北京、上海、广州的钢琴厂并驾齐驱,是中国四大钢琴生产基地之一,是东北地区唯一的钢琴生产全能工厂。

从东北钢琴厂离开后,张晓文想过转行,也曾南下考察市场准备成就另一番事业,但后来在老同行的点醒下又回到了钢琴行业。2008年,张晓文从南方回到营口,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家钢琴厂,做二手钢琴的回收修复业务。第二年,营口成立乐器文化产业园,张晓文将工厂搬到产业园内,并新建了属于自己的厂房。

2009年,作为行业内人士再去参加上海钢琴展销会,张晓文触景生情,“核心展位上已经看不到东北钢琴厂的身影,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很落寞,也很惋惜。”

此时的张晓文觉得只做二手琴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她想到了东北钢琴厂曾经的兄弟姐妹。

周雄是1988年东北钢琴厂派往瑞典收购诺的斯卡代表团30名成员中最年轻的音源师傅,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练就了纯熟的技艺,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离开东北钢琴厂后,他被南方的钢琴厂高薪聘请。

张晓文找到周雄时,也在自主创业的他二话没说就加入了张晓文生产新琴的行列。可是新琴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后,因为是新的品牌,没有人认。迷茫中,一次国际乐器展上的经历给了张晓文启发,“我邀请一位外国客商弹奏我们的琴,这位客商当即感叹‘琴声太好了,和当年的诺的斯卡很像’。”还有人记得诺的斯卡!张晓文兴奋了,她意识到是时候该重现东北钢琴和诺的斯卡品牌了。

此时,张晓文在钢琴行业已经历了10年的自我积累与深淀,她同时向东北钢琴厂的多名技术骨干发出“回家”的邀请。三次吹响集结号,音源师傅周雄、高级调律师张永庆、机械设计工程师郭凯……各个工序的顶尖技术人员陆续回归。

2018年,有了这些老战友,张晓文开始酝酿将东北钢琴厂重新盘活。终于,2019年6月20日,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在东北钢琴厂的原址正式挂牌成立。翻修厂房、清理十余年来的荒草、清运垃圾……张晓文亲自动手,带人干了仨月,“刚进来时,干得热火朝天,夏天顾不上防护,脸上整整晒掉了一层皮。”

70年老厂重生

听说东北钢琴厂被盘活后,更多的兄弟姐妹表达了要“回家”的意愿。油漆修理高级技师王政军、李峰、孟凡涛,外壳组装修理高级技师孟祥利、刘焕宝、陆庆一、穆喜东、俞荣清,内装安装整理技师刘玉磊、张宇,调律整音工程师陈荣波……30多位“东北钢琴人”从国内、国外回到营口,这些已经是行业内顶尖的技术人员,许多人都是不计得失,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曾经付出了青春、倾注了梦想的东北钢琴厂。

全新的诺的斯卡,是郭凯回国后倾情投入的首个作品。

郭凯将自己的办公室就设在了车间里,两个大大的工作台上,铺着把控钢琴质量的测试平台。从二楼办公室透过一整面墙的玻璃窗向下望去,数百架刚刚下线的诺的斯卡钢琴在宽敞的厂房内进行静置的环节,场面蔚为壮观。

做中国最好的钢琴,是郭凯这次回来要实现的最大愿望。

2008年离开东北钢琴厂后,郭凯经人介绍去了湖北宜昌的一家企业,当年9月被派往德国的钢琴厂。10年来,他深入德国的钢琴制造领域,掌握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技术。

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奖的诺的斯卡品牌钢琴曾经成就了东北钢琴厂的辉煌,在该品牌原来的技术基础上,郭凯在内部工艺上进行了改进与提升。

2018年8月25日,编号为零号的诺的斯卡立式钢琴正式下线,诺的斯卡美妙的乐音重新奏响!

2019年,钢琴厂恢复生产不到半年,诺的斯卡立式钢琴的产量就有数百架,今年的产量预计突破2000架。去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的23款诺的斯卡品牌钢琴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由郭凯设计研发的能演奏上万首乐曲的全自动钢琴、可静音弹奏不扰邻的立式钢琴等充满科技感,适用于不同场合的钢琴更是频频引起围观。

对于钢琴厂,无论是张晓文、郭凯,抑或是每一名重新回归的“东北钢琴人”,他们最希望的是能够尽快让生产和销售形成良性循环。“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希望钢琴厂能重新振兴,能再现当年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但是这还需要点儿时间,之前东北钢琴厂达到最辉煌用了40年,我们新成立,希望能用五六年实现。”张晓文说。

“最近经常失眠。”说到当下的状况,张晓文眼圈红了,“受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利润空间再一次被压缩。身体上再累我都能承受,但是我们钢琴行业的生产周期长、利润小,这样的冲击实在很难承受。”说到最后,张晓文将眼泪强忍了回去,她坚定地说:“东北钢琴厂停摆这么多年,那么难都活过来了,这次也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

在德国有着丰厚年薪的郭凯,回国后与张晓文一道面对经营、生存的压力,与大家一起共同分忧,“值不值得回来?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有人说我们这是一种情怀,其实,我们搞实业的没有工夫去讲什么情怀。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大家为何如此付出?除了情怀,没有别的能解释得了。”

张晓文对钢琴厂的未来发展有诸多规划,“厂房正在分批整修,原来的80多个车间现在已经恢复了二十四五个。还计划开展工业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观钢琴制造过程,试弹、互动,甚至参与钢琴制造的过程,逐步在厂内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东北钢琴乐器文化产业园。设立公益性的乐器博物馆等项目也进入实际筹备阶级。

张晓文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东北钢琴厂有近70年的历史,能找回来的东西我们尽量挖掘、尽量都找回来,让这里成为营口乃至辽宁的一张工业特色名片。”

升级“老字号”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辽宁正通过这“三篇大文章”,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始建于1953年的营口东北钢琴厂,正是辽宁众多“老字号”当中的一个。它曾创下多项行业“第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跃上高峰,可后来又被浪潮吞没。好在,当年的员工还在,对企业的感情还在,只要集结号吹响,他们就会回家。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进程中,这样的回家故事,还会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