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味道也可以留住老口味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30日

朱忠鹤

昨天去了一趟沈阳市铁西区的红梅文创园。对“红梅”二字,很多辽宁人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几代人的味觉记忆里,“红梅”几乎就是味精与“鲜”字的代名词。

红梅文创园是在原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改造而来的。虽说是改造,但旧厂址中一些充满了历史沧桑的老建筑依然留存在原处,设计者只不过对其外观进行了修缮并赋予艺术气息,同时重新规划了每幢老建筑用途,让那些几十年前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或变成了抽象艺术展陈空间,或变成了地下音乐释放空间。

在整个文创园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味觉博物馆”。据说,这是国内第一家有关味觉的专类博物馆。虽然建在旧厂房里,但是这家关乎“味道”的博物馆全然没有老味道。

且不说它在空间氛围营造上大面积使用了纯白色,单说在一些展陈设计上就匠心独具,比如,他们摒弃了传统博物馆大面积使用展柜的陈列方式,而是借助光影、全息投影技术与部分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了味道发展的历史沿革。

再比如,他们将味觉与音乐融会贯通,参观者在穿过一道拱形长廊过程中,通过聆听不同音乐来激发口腔中的不同味道。这种打通了听觉与味觉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总之,这个脱胎于“味道”但又不止于“味道”的博物馆颠覆了我对博物馆的认知。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并不缺少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老厂房、老车间,目前国家也鼓励社会资本改造闲置旧厂房,使其在城市更新中成为文化与艺术的新载体。应该说,沈阳市在这方面也已经开始先行先试了。

在改造的过程,修旧如旧、修旧用旧,让整个场景定格在几十年前的时光里当然是一种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还可以打开一个新的视角,用更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新方式来呈现呢?

比如这个味觉博物馆,因为建在原来老味精厂的旧址里,所以它“师出有名”;但在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它又未囿于传统博物馆的模式,而是提取了与“味道”有关的文化元素精髓,选择更适合年轻人审美的后现代化风格,并嵌入互动式参观模式,让博物馆在展陈历史的同时,更具“打卡”效果,吸引了年轻人纷纷前往。

上海市近期也有这样一个改造例子。上海的一条里弄有一条“诗歌单行道”,设计者用灯光将长短不一的诗歌投影在路面上,既照亮了街路,又起到文化熏陶的效果,可谓用“新味道”留住“老口味”的又一个具体招法。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新味道”留住“老口味”这种方式已经过时,而是说在提炼“老味道”核心元素的基础上用一种新方式来呈现,可以作为城区改造的又一种思路。毕竟,城市越来越美是所有人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