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书屋为皇姑区陵东地区居民就近阅读提供方便。本报记者 金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金晓玲
“书多、环境好,最主要是离家近。”在沈阳市皇姑区,水木书屋试运行还未“满月”,爱读书的市民周智勇就已经来了三趟,他说,“我测算过,从我家小区到书屋也就5分钟,‘抬脚就到’的距离。家门口就能有这么方便的读书地儿,真是太好了!”
随着形式各异、风格各异的书房、书屋在城市迅速兴起,人们对其认知也逐渐从感观享受过渡到实用体验。越来越多建在家门口的“小而美”型公共阅读空间受到市民的认可和欢迎,从“让你来图书馆”到“图书馆在你身边”,为更多人实现就近阅读。
曾经闲置的小院变成了书屋
水木书屋位于皇姑区陵东地区724绿色廊道间,由一处房产和两处景观设施改建而成。从廊道北口进入,步行几十米就可见到这处木栅栏围着的古朴雅致的院落,红砖砌成的书屋坐落在院子中间。
书屋面积大不,加上南、北两个小院,占地也只有300多平方米。皇姑区文旅局局长王铭东介绍,这里原是沈阳西瓦窑遗址,后期一直闲置,结合周边居民密集的实际情况,区里投资将这处房产改建成水木书屋,并于11月初开放试运行,目前藏书1000余册,可与区图书馆通借通还。
沿廊道继续向南行不到200米,可看到两个依次停放的老式车皮,它们原来只有单一的展示功能,如今也改建成了阅读空间。“老车皮内部重新铺装了地板,桌椅也已配齐。计划明年春天开放,市民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还有专门的儿童读物。”王铭东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记掐丝珐琅画”第四代传承人刘桂鹤,负责水木书屋的日常照料。她介绍,虽然书屋试运行期间只在每天9点半到下午3点半开放,但来书屋的人越来越多,除了附近居民,不少周边企事业单位员工午休时也会过来。
78岁的市民张礼堂居住的龙欣园小区离书屋步行不到10分钟路程。看到曾经闲置的小院变成了书屋,张礼堂高兴得不得了。他说:“现在人们看纸质书越来越少,都看手机,对健康特别不好。我一直就爱看书,还办了省图、市图的借阅证,但这些图书馆离家太远,去一趟太不方便。这个家门口的书屋,解了我的大难题!”
选址聚焦需求,补齐短板
采访中,不少市民把“离家近、方便”列为喜爱城市书房、书屋的首要原因。
以水木书屋为例,书屋距离省图书馆24公里、市图书馆13.5公里、区图书馆8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单程用时分别为1至2小时。而水木书屋的建成,解决了周边至少3万居民就近阅读的现实需求。
不仅是水木书屋,建在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的梧桐书房,也成了周边居民的“宝贝”。上下两层、总面积800平方米的梧桐书房,被成片的老住宅楼所环抱,以“航空航天、两邻文化”为特色,藏书近万册。据介绍,这片住宅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而地理位置与水木书屋相比,距离省、市、区图书馆更远,居民都把这个建在小区里的阅读空间看成是自家书房。
人口密集、生活配套待完善、可利用的大片空间有限,是皇姑区等建成较早城区普遍面临的现实。
因此,在书房、书屋建设选址规划之时,皇姑区就把聚焦需求、补齐短板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一方面,在老居民区“见缝插针”展开布局,同时兼顾闲置空间的盘活和利用,比如由废弃锅炉房改建而成的知舍城市书房、由闲置旧址改建的水木书屋、由闲置库房改建的崇山书房等。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的崇山书房运行不到3个月,文献借阅量就已超过3000册(件)。
另一方面,在新建居住区域先期“落子”。比如,去年建成的首府未来城书房所在地区是面积26平方公里、20多万人口的新区域板块,预计未来2至3年将再添居民近2万人;将于12月中旬建成的三余城市书房位于四台子区域,周边新楼盘、学校众多,居民快速聚集。这些阅读空间的开辟,为完善配套、服务民生下了“先手棋”。
鼓励市场化运作
“书房建起来了只是第一步,还须在运营模式、服务内容上下功夫,才能让书房更有生命力,让这份美好可持续。”王铭东说。
据皇姑区图书馆负责人张素杰介绍,目前区内书房、书屋采取“馆房一体”的运营模式。“馆”即区图书馆,“房”即书房、书屋。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书房、书屋,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建成之后,则不再由政府包办,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运营;政府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图书购置费,区图书馆对公共服务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每年对从业人员开展两批次培训;运营方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人员全部由运营方提供。
据了解,为书房、书屋提供日常经营和服务的,除志愿者外,还有非遗传承人和文创人员等,售卖作品及产品所得利润用于支持运营。
同时,鼓励社会主体自建书房,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销售文创产品、饮料简餐和举办培训等方式,达到盈亏平衡点,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如果说好的模式是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供”的一端,那么,服务内容则要着眼于“需”。只有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才能达成好的效果。
为了让来的人更爱来,书房、书屋纷纷打出特色牌。水木书屋以气质取胜,南院有一棵老榆树,12棵小榆树静立于侧,待到春天“榆树钱儿”纷纷落下,景观之美可以想见;北院有一株造型独特的山楂树,树下一口老井……在木栅栏的映衬下,水木书屋韵味凸显。
提升气质的同时,各个书房、书屋更加注重在多元化服务上发力,拓展“阅读+休闲+展示+活动”的“4+X”功能。
位于文化体育产业园内的三余城市书房就是由社会主体投资建设并运营的项目。负责人谈旭介绍,产业园内已开放的体育场馆在晚间和周末时段都处于满场状态,针对运动的人和陪同人员的需求,书房设计了阅读、观展、休闲、交流、鉴赏、创作等多个小空间,提供多种文化服务。在这里,书房“赚”的人气、品质和品牌,是钱以外的东西,未来甚至会成为新的“流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