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群
郑振铎,字警民,又字铎民。小名木官,补取“五行缺木”之义。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为温州市。祖籍福建省长乐县,祖父、父亲姓名不详,也是件奇事。其祖父年轻时来温州做幕友,在道台衙门内从事抄写工作,后来受委派担任小官吏。其父年轻时来到扬州做幕僚,不幸病逝,那时郑振铎才八九岁,祖父离世后家境日渐衰落。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决定了郑振铎未来人生道路的艰辛,也养成了他个人奋斗的意志。本文对他走过的道路,做一个大体的分期:求学、出版、教学、从政4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虽然他的社会身份不同,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他的书生活。
其一,求学阶段:郑振铎10岁入小学,开始读《古文观止》,因为教师授课方法不当,引起郑振铎的反感,后来还在文章《记黄小泉先生》中称:“我至今还恨这部无聊的选本”。3年后黄小泉先生开始教授《左传》,引发了他的读书兴趣,并养成了他一生喜爱读书的癖好。郑振铎16岁考入浙江第十中学,20岁中学毕业,投奔在北京工作的三叔郑莲蕃,报考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被首次招生的乙班即英文班录取。该班用英文授课,还讲授日文、国文。1920年底,23岁的郑振铎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做实习生。
回顾郑振铎的学习生活,有四点记忆:一是抄书,也是为生活所迫,他喜爱的书买不起,因此从小养成抄书的习惯。读中学时,他曾向同学借抄《文心雕龙》《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后来得到一部《八史经籍志》,“乃大喜,类贫儿暴富”。还有一位陈姓同学购买了一套《古今文综》,郑振铎一本本借来阅读,摘要抄录成两大册,自命名曰《论文集要》。直到40年后,他还保存着这两册抄本,“殆是我从事编纂工作之始”。再有读大学时,他曾将刘知几《史通》全部抄录下来。还抄录了郑樵《通志二十略》中的《校雠略》《艺文略》,详读章学诚《文史通义》等。二是办刊,1919年,在温州召开永嘉新学会第一次年会,年仅21岁的郑振铎提出创办出版部,出版半年期会刊《新学报》。同年在北京,郑振铎又与瞿秋白、耿济之、瞿世英创办《新社会》旬刊,他亲自撰写《〈新社会〉出版宣言》,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新社会》一共出版十九期,最终被北洋政府查禁。他们接着创刊《人道》杂志,由郑振铎撰写《〈人道〉创刊宣言》,还有文章《人道主义》。三是写文章,郑振铎十三四岁时读《聊斋志异》,开始习写鬼狐故事,将灯前月下听闻长者讲述的奇闻逸事记录下来,积累笔记达半册之多,后来文稿遗失。1919年,郑振铎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本年撰写1.6万字长文《中国妇女解放问题》,刊载在《新学报》第一期上,表现出超群的写作天赋与热情。1920年10月,郑振铎翻译俄国谢尔盖耶夫·青斯基《神人》,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同期发表的作品,依次有周作人译波兰普路斯《世界的霉》,鲁迅《头发的故事》,郭沫若《棠棣之花》。四是结识名人,1918年,郑振铎在北京求学期间,经常到青年会读书,在那里结识了瞿秋白、耿济之,成为一生挚友。1919年,郑振铎、耿济之携《新社会》创刊号拜访陈独秀。1920年,他结识了瞿世英、许地山、张东荪、胡适、周作人、周恩来、李大钊、王统照、郭绍虞、蒋百里、张元济、高梦旦、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等。
其二,出版阶段:1921年初,郑振铎离开北京来到上海,5月间经沈雁冰介绍、高梦旦考核,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大体做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编辑期刊,1922年1月,商务印书馆《儿童世界》创刊,郑振铎任主编,前几期大多是他一个人组织撰写编译的稿件,涉及内容如叶圣陶童话、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竹取物语、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等。1923年1月,郑振铎接替沈雁冰,担任《小说月报》主编。直到1927年5月,郑振铎担心受到政治迫害,避走欧洲约一年半时间,由叶圣陶接任《小说月报》主编工作。回来后继续从事出版工作。他在上海工作期间,还曾编辑报刊《时事新报·学灯》《文学旬刊》《星海》《鉴赏周刊》《公理日报》《一般》《编辑者》等。二是编辑图书,丛书如《俄国戏剧集》《俄罗斯文学丛书》《文学研究会丛书》《童话》《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小说月报丛刊》等,单部书如《白雪遗音选》《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短篇小说集》《挂枝儿》等,译著如《春之循环》《阿泰托尔》《法国文学研究》等。
郑振铎做了10年出版工作,组稿、编稿、译写书稿,还有沪上丰富的文化生活,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一是他本人写了很多文章,还有著作如《雪朝》《家庭的故事》《山中杂记》《文学大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译作如《海鸥》《飞鸟集》《新月集》《印度寓言》等。二是许多有名的作品,都是由他组织编发的。如他创办《儿童世界》时,鼓励叶圣陶、赵景深、顾颉刚、胡天月等给孩子写文章,后来有叶圣陶童话《稻草人》结集出版,“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语)。再如他见到丰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专程去丰子恺住处看画,顿觉美不胜收,此后出版《子恺漫画》,也使“漫画”一词流行开来。又如郁达夫创作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最初匿名投到《时事新报·学灯》,被前任主编搁置半年,直到郑振铎接任主编,经郭沫若提示,立即将此文刊载出来。还有庐隐、王任叔、徐杰、赵景深、陈毅、张闻天、巴金等,他们的处女作或早期发表作品,都曾得到过郑振铎的帮助。三是郑振铎的感情生活,1922年他在上海神州女子中学兼课时,爱上了他的学生、高梦旦的小女儿高君箴。翌年7月,高梦旦请郭沫若、杨端六、郑心南、何公敢、周颂久等来家吃饭,郑振铎、高君箴作陪,郭沫若《创造十年》记载称:“就是婚约的披露宴吧”。1925年,商务印书馆发生劳资冲突,高梦旦是资方代表,郑振铎是工会代表,他们曾分坐在谈判桌两端,但私下翁婿关系很好。
其三,教学阶段:1931年9月,郑振铎应郭绍虞邀请,辞别商务印书馆,携家眷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出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合聘教授,他的职业身份也在编辑与教授之间互换。这段时间,新朋老友如郭绍虞、许地山、谢冰心、俞平伯、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傅斯年、许寿裳、台静农、范文澜、冯友兰、齐如山、梁实秋、闻一多、熊佛西、徐志摩等;提携后辈及同仁如季羡林、李长之、吴晗、朱兰卿、吴晓玲、吴世昌、王哲甫、靳以、巴金、曹坪(端木蕻良)等。后来,端木蕻良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对新晋作家爱护的有南迅北铎”之说。1935年4月,郑振铎辞别燕京大学,离开北京,应何炳松之邀来到暨南大学,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教授。3年后日寇占领上海,在孤岛时期,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文献,郑振铎一直留在上海,四处奔走,为国收书。1940年至1941年,郑振铎等人为中央图书馆购书3万余册,被日寇劫去,抗战胜利后追回。在这个阶段,郑振铎的学术研究进入重要时期,出版著译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痀偻集》《短剑集》《郑振铎选集》《郑振铎杰作选》《民俗学浅说》等。
其四,从政阶段:1949年11月,郑振铎出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1950年8月,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954年10月,出任文化部副部长。凡此不论,我们依然关注他的书生本色。如1950年2月,他托废名带给周作人法文版《伊索寓言》,希望枯居北京的周作人发挥一技之长,从事翻译工作;同年夏天,他与王利器、吴晓玲整理出版《水浒全传》。1952年9月,他在文渊阁购得清高士其撰《销夏录》,作题跋。1956年7月,他开始为《人民日报》撰写专栏“漫步书林”,题目有《王桢:农书》《刘基(传):多能鄙事》《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书》等。1958年10月,郑振铎因飞机失事遇难,终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