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非遗项目名录,我省9项入选

让非遗文化再添活力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26日

鼓舞(辽西太平鼓)进社区活动现场。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省级传承人包玉明正在演奏。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省级传承人包玉明更忙碌了,因为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今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头琴音乐悠扬、深沉、宽广、抒情,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

11月24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省有9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阜新市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锦州市少北拳、本溪市桓仁盘炕技艺、葫芦岛市辽西太平鼓、锦州市皮影戏、沈阳北市摔跤、锦州锡雕、朝阳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朝阳市天成观庙会。

9个入选项目涉及 6个申报地区、7个类别

记者在省文化和旅游厅采访时了解到,此次我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6个申报地区、7个类别,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辽西太平鼓实现了葫芦岛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零”的突破。

锦州市少北拳初创于明末清初,具有高度的健身自卫技艺,至今已历八代传人。“武术加跤”是沈阳北市摔跤的独门绝技,目前在全省各地已建立了22个传承基地。葫芦岛市辽西太平鼓是辽西地区流传的一种女子民间舞蹈,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而本溪市桓仁盘炕技艺是指火炕的制作方法,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锦州皮影戏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有五代传人。锦州锡雕综合了南派的细腻精致和北方的古朴自然,在用料方面采用“点铜”技艺,传承至今已140余年。阜新市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具有质朴、典雅的特色。朝阳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历经200余年传承发展后,形成了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性质又寓意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朝阳市天成观庙会因纪念药王孙思邈诞辰而兴起,历经200多年的变迁,已演化为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竞技、杂技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

据介绍,此次9个非遗项目是我省继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最多的一次。全省各市申报了86个项目,遴选出30个项目,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文化和旅游部,经专家严格评审,最后9个非遗项目入选。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6项。

目前,加强非遗保护刻不容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我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涵盖了14个市的100个县(区),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近500位传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镇、乡村、社区、景区、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惠民千万人次,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让文脉得以传承

此次北市摔跤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让多年来致力于保护、传承这个项目的人深感慰藉,让大家看到了北市摔跤的传承前景。80岁的关贵林是北市摔跤代表性省级传承人,他说,北市摔跤既是体育项目也是文娱项目,更是沈阳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年,在北市场举办的皇寺庙会上,北市摔跤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并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节奏鲜明,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旋律动人心弦。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包玉明参加了马头琴曲《万马奔腾》的演奏,伴随着千万匹马的嘶鸣声,为开幕式带来了蒙古草原的气息。此次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玉明格外高兴。

随着国家非遗保护的全面加强和提升,辽宁非遗也在更大的平台彰显着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让文脉得以传承?

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让非遗文化活力再现。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一是加强名录的建设,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结构及其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和规范化管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推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二是提升管理水平,每年组织对国家级、省级项目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项目存续状况,加强保护单位的绩效评估检查和动态管理。三是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深入挖掘阐释国家级、特别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以及在当代的价值、作用和应用途径。四是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贯彻落实“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