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湖,钢铁深处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26日

正在修复和建设中的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本报记者 张 颖

派出所在工业遗址博览园设了一个防控巡逻点位,每天4个班次巡逻的联防队员,眼看着遗址修复的进度,看着带着记忆来参观的退休工人来了又走,遇见了不少名人,也听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11月1日,6时25分,本溪市溪湖区河东派出所联防队员洪志涛准时走进办公室。

这是一幢紧邻铁路的三层红砖楼房,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楼外墙涂料不同程度地脱落,使得整个楼体外观的颜色看起来斑驳不堪。因为年久失修,部分墙面的外层涂料全部脱落,红砖墙体彻底裸露出来,顶层中间一户的窗户早已不知去向。

洪志涛的办公室位于楼房的二层。开门的一瞬间,一股凉气迎面而来,他打了一个寒战。进屋,快速脱去外套,换上警服。衣架上挂了一宿的警服极力地吸收着他身上的热气并迅速将其转化为寒凉,衣服贴在身上的一瞬间,凉气瞬时传遍全身。

相比于工业遗址博览园里那些上百年历史的车间厂房,洪志涛的办公室“还算年轻”。

接下来,洪志涛开始了当天的第一项工作——巡视整个博览园。还不到7点,负责遗址修复的工人们没有开工,空旷的遗址群尚未被城市的喧嚣叫醒。

记忆

洪志涛搓着手,沿着铁轨外圈绕了一圈,之后又折返到一号高炉附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高炉是这个园区最紧要的宝贝,历史久,作用大。”洪志涛说。

当年拆卸二号高炉时很多小块的钢铁零部件现在还散落在园区里,正巧遇上一位拾荒的老人过来捡拾,洪志涛耐心地劝老人离开,“这些东西都有文物价值,不能随便动呢。”

百年前,本溪因煤铁而兴,素有“中国第一铁镇”之称。本溪人也将这种工业文化融入自己的血液,最终内化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保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正是文化自信的依托。

本溪市溪湖区河东派出所所长景洋祖籍江苏,祖辈闯关东来到本溪后便扎根于此。他说,想要了解本溪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煤铁是绕不过的一个词。据说,本溪市民大约70%的家庭都与本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人把夫妻同在本钢上班称为“双钢”,一人在本钢上班称为“单钢”。在本溪市民眼中,无论是“双钢”还是“单钢”都是让人羡慕的家庭。本溪人很懂铁,不管是不是在煤铁工厂工作,随便找上一个人都能和你聊半天。

景洋家人里没有在厂矿上班的,也许是因为整天在本溪湖遗址群里走,他对当年的历史兴趣越来越浓,甚至能将炼钢、炼铁的流程及其中发生的化学物理反应说出来。

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过光辉灿烂的篇章。据统计,辽宁共有工业遗产类文物遗存269处,国家级工业遗产11处。它们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了一张成长之初的面孔。

本溪湖就是这其中重要一站。

2013年,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单。整个遗产群由本钢一铁厂旧址、本钢第二发电厂冷却水塔、大仓喜八郎遗发冢、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旧址、本溪湖煤铁公司事务所旧址、本溪煤矿中央大斜井、东山张作霖别墅、本溪湖火车站和彩屯煤矿竖井组成。建设中的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就坐落在本钢一铁厂旧址处。

本溪地区矿产丰富,辽代时就已经产铁了,产煤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日俄战争结束后,1906年,日本人强占本溪湖煤矿,1911年,中日合办本溪湖铁矿。博览园里,仍保留着当年从德国进口、由日本人修建的一号高炉。一号高炉1915年建成投产,是现存亚洲最早的现代高炉,开启了我国东北地区使用现代高炉炼铁的历史。

有了高炉的本溪,开始有了历史,一部独特的工业发展史。2008年年底,政府关停一铁厂两座高炉,这里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走在一铁厂废弃的厂区里,就好像走进了中国钢铁业的历史隧道,“那是本溪近代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原点。”

景洋始终记得第一次来到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时的震撼感。高耸的两个烟囱,锈迹斑斑的一号高炉。那是2016年,已经启动了工业遗产群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从河东派出所二楼会议室的窗口望出去,能看见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全貌。地理位置上派出所与博览园仅隔着一条铁路。路那边,就是本溪百年工业化的进程。

怎样保护好这个“原点”,让这份记忆不仅存在于那些已经逝去的老人的记忆里?对于景洋们来说,就是保护好这个遗产群。这是涉及本溪全市多个部门的大事,“我们公安部门成立了工业遗址博览园的联防分队,溪湖公安分局抽调了8名警员,组成一个24小时的巡逻组,4个班次,轮流倒班。”

从2016年设立工业遗址博览园联防队员小组开始,洪志涛就是其中一员。一天24小时被分割成4个时间段,早上6点半到中午12点半,中午12点半到下午6点半,下午6点半到凌晨12点半,凌晨12点半到早上6点半,每个时间段都有值班民警在园区里巡逻。

雪后的早上,跟着洪志涛走了半个循环,厚外套早已被冷风吹透。这是个工作日,遗址博览园没有参观者。随意地跟着洪志涛走了一遍他巡逻的路线,刚开始还勉强跟得上,后来就气喘吁吁了。他越走越快,说是在这里执勤几年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冬天,走得快些,也就暖和些。

是的,在这个被扒了一半的工业遗址博览园去感受当年铁水倾泻而下的火热与热闹有点困难。好在,一切都在修复。

摄制组

2021年8月10日,洪志涛接到一个电话,内容是一个大导演要带着团队到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拍电影。挂断电话,洪志涛叨咕着两个名字,刘烨和韩雪。

“他俩有名啊。”两个多月后说起这俩名人,洪志涛仍难掩兴奋之情,“以前都是电视里才能看到的,这回来到咱本溪了!”

那之后不久,载着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和道具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进驻了博览园。洪志涛头一次见到这么大阵仗,见到了这么多名人。

《钢铁意志》是由宁海强导演,刘烨、韩雪、林永健等主演的一部工业题材电影,是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献礼作品,反映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夕,辽宁在战争废墟上重建钢铁工业支援全国解放的那段历史。

“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选择在本溪取景,看重的就是咱本溪厚重的工业文化底蕴。”景洋说。摄制组取景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景洋每天亲自带队,带着派出所民警出现场,负责警戒安全。

“摄制组的进驻带动了工业遗址博览园的人气,很多追星的年轻人第一次来到这里,一下子就被震撼了。这对本地工业遗产保护是好事儿。”景洋说。

当时博览园里一共设了三层警戒线以维持现场秩序,保证摄制组拍摄。洪志涛守在最外围的那条警戒线,是离明星最远的地方。对摄制组和明星充满好奇感的还有住在附近的市民,“老百姓听说有明星在这里拍戏,都来看热闹。”

摄制组拍摄的那段时间,是本溪天气最热的时候。洪志涛和伙伴们每天都要在太阳下执勤十多个小时。看着摄制组的车一次次从眼前经过,偶尔能看见坐在车里的演员,多数时候什么也看不见。

说起那次拍摄,洪志涛觉得非常有意义,不仅见了世面,还有了一次可以跟朋友炫耀的经历。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跟那些明星蹭张合影。

市民胡延巍觉得自己很幸运,通过应聘群众演员在片子里分别饰演了一位解放军老兵和一位工人老师傅,过足了戏瘾。他将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布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上,获得无数亲朋好友的点赞。

“作为本溪人,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本溪工业历史的强大,这是很幸运、很自豪的事情。”胡延巍说。以前也知道这段历史,但都没有这次切身参与之后的体会深刻。

虽然只是群演,胡延巍深切感受到了拍电影的艰辛。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要拍一个冬天下雪的场景,8月的本溪最高温接近30℃,演员们不仅要穿上厚厚的冬装,还要戴上棉帽子,一场戏下来汗水湿透了棉服,主演刘烨还因此中过暑。

博览园里,剧组拍摄时用过的道具和标语还没有清理掉。一栋青灰色楼房的前面挂着一个白色牌子,上面写着“专家楼”的字样,这是演员韩雪饰演的钢铁专家工作的地方。

洪志涛巡逻时,经常会看到参观者在牌子前停下来,议论几句。当年,想必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吧,那些钢铁专家就是在这里创造了中国煤铁工业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电影用另一种方式宣传自己的家乡,将一代代钢铁工人奋斗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洪志涛期待着影片早日上映。

守候

洪志涛用一个词形容联防队员的工作——守候。

虽然会有各级领导和一些专家来遗址调研参观,但大多数时候,这里如水般平静。《钢铁意志》剧组的到来,是洪志涛在这儿守候5年多时间里发生的最大、最热闹的事情了。然而,一个半月的热闹过后,这里又归于平静。

洪志涛愿意守候在这里,因为自己的爷爷、父亲,还有姑姑都是本钢一铁厂的老工人,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岁月,自己今天的坚守也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洪志涛讲了很多联防队员的琐碎工作细节,有游客来参观,他会给他们讲这里的历史,有时只言片语,有时也会长篇大论。每次必须要说的一句话是:这里是被保护的重要工业遗址,不要破坏里面的东西。

参观者中有很多本钢一铁厂的退休工人,他们带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回来。洪志涛说,走进曾经工作的厂区,他们看起来都挺伤感,当时的辉煌与现在的沉寂对比太强烈了。

正说着,迎面走过来一位参观者。1956年生人的曲艺,小时候家就住在这儿附近,每到夜里这里总是灯火通明的,进进出出的火车好像从来没有停过。家里有别的亲戚在这里上班,所以他就有了和同龄小伙伴到这里玩耍的特权。童年记忆里的厂房面积比眼前真实看到的要大很多。

1986年出生的洪志涛也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在一号高炉斜对面,以前叫东山的地方,就是他小时候的家,站在高炉这里就能看得见,那片也是工厂职工的家属区。放学时,他最愿意到这里玩,总会捡到一些铁块或钢头。那个年代,工厂废弃的小部件俨然是七八岁男孩最好的玩具了。

最让他难忘的是工厂里的洗澡堂,“跟小伙伴们玩了一天,浑身都是土,被父亲拎着去澡堂洗个澡,是最舒服的事儿了。”洪志涛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虽然洪志涛和曲艺的记忆有着30年的时间差,但不妨碍钢铁工业给他们留下的美好记忆。

现在本溪湖工业遗址博览园已经开始铺设路面了,一号高炉也被重新修复。虽然已经进入冬季,工地的工人们仍然每天按时开工。看到现场工人操控着机器忙着修复和建设,曲艺心里很高兴,等一切修复完毕,再来参观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洪志涛说,一个人的时候虽然也寂寞,但也经常会碰到一些有趣的事儿,比如有些来这里拍照的老人家,会不听劝阻偷偷地顺着楼体爬到高炉上去拍照,这种行为其实是很危险的,后来这些带有楼体的点位也成了巡查的重点。还有一些拾荒的老人来捡散落的钢头和“铁粑粑”,也要耐心地劝阻他们。

洪志涛说,这里的一块铁、一块钢都带着历史的记忆,他有责任好好守护。

工业遗产

辽宁,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的装备部”“东方鲁尔”,工业遗产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厚重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成长之初的面孔。截至目前,我省已有11处国家级工业遗产,总数居全国前列,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就是其中之一。在它们的身边,一直有人在守护着,修复着,也回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