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奇 本报记者 侯悦林
选材、开料、琴头制作、琴筒蒙皮……经过110多道复杂的工序,一把做工精湛地道、音色美轮美奂的胡琴,在单志忠的精雕细琢下,俨然成为一件蕴蓄东方乐韵的艺术品。
胡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早在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奚人发明了这种乐器。今天流传于阜新地区的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阜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多民族聚居,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也被当地单氏家族传承,至第四代传承人单志忠已有100多年历史。
据单氏家谱记载,单志忠的曾祖父单青出身木匠,当初以维修胡琴为业,后来开始制作胡琴,靠这一独特的技艺撑起了家业。祖父单广富娶了蒙古族妻子单孙氏,单孙氏是四胡大师孙良的远房姐姐,受孙良的影响和指点,到了第三代单玉林,单氏胡琴制作技艺越来越精湛,越来越有影响力。
据单氏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单氏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单志忠介绍,单氏胡琴对制作技艺要求极高,制作胡琴所用木料以密度较大的紫檀木、乌木、红木等为上品,其工艺流程也复杂,从选材、开料、设计,琴头、琴杆、琴筒、琴托、琴轴、蒙皮、音窗制作到最后的整琴组合,需要经历110多道工序。仅蒙皮皮子的处理就要经过选皮、裁皮、泡皮、削皮、铲皮、刮皮、扎杠、套皮、粘皮、切皮等十余道工序,且都要手工完成。
单志忠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爸爸白天上班,晚上在煤油灯或蜡烛旁做琴,他就趴在炕上目不转睛地看,有时还会搭把手给爸爸递工具。单志忠深知干这一行的艰辛,但在家族影响下,单志忠5岁开始学拉二胡,8岁开始学习胡琴制作,并立志把制琴技艺发扬光大。40多年来,单志忠几乎把所有心血都花在了胡琴制作上。
在那间狭小的工作间,墙上、桌上满是各种制琴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痴迷于日夜精研中,单志忠做琴技艺一步步提升,所做的每一把胡琴外形美观、工艺考究、音质优美,深受全国各地音乐爱好者青睐。作为第四代单氏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单志忠的制琴技艺也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如今,单志忠90后的儿子单一鸣成为单氏传统胡琴手工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2001年,单志忠建立了单氏胡琴工作室,面向社会公开收徒传艺,并定期到学校、社区开办讲座,普及胡琴文化,免费为胡琴爱好者解答制作、维修、演奏方面的问题。闲暇时,单志忠还会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乐器走进公园,让胡琴爱好者免费使用,给他的琴提意见。用单志忠的话说,自己执着坚守这门传统技艺很苦很难,在别人眼里甚至有点儿傻气,但每当看到音乐爱好者用他的琴演奏出动听的曲子,都会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