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成长经历

鲁美学生微电影作品获国际电影节奖项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23日

本报记者  杨  竞

在鲁迅美术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指导的学生毕业创作拍摄的微电影《爸爸呀妈妈呀》《归零》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她就是冯丽(皮皮)——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

皮皮影视工作室于2018年成立,冯丽和摄影系教师蒋建兵合作带研究生和进修生。他们的学生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这个工作室的创新尝试分不开。冯丽说,学校给予的信任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以及摄影系和人文学院的全力配合,为工作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基础。“我们一起学习哲学、文学、心理学、编剧及导演风格、摄影风格等,都融化到内在的提升中,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我想这是学习创作的基础和入门。”冯丽说。3年来,冯丽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剧本,讨论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家坦诚相待,记不得有多少次后半夜才离开教学楼回家。

陈鹏执导的《爸爸呀妈妈呀》表现了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下,小哥俩等待父母归来的日常生活。该片入围金蜂蜜国际儿童电影节、罗马独立电影节棱镜奖和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等。获得泰戈尔国际电影节(印度)亲子单元最佳影片奖、南方电影学院艺术奖(智利)隔离单元最佳影片。泰戈尔国际电影节是每月一次的现场放映电影及音乐和编剧比赛,在印度现代艺术中心之一博尔普尔香蒂尼克坦举办年度现场放映和颁奖典礼活动。

秦已净执导的《归零》通过对年轻人情感状态的素描,表现了他们渴望沟通和关爱。该片入围蒙特利尔独立电影节、皇冠木国际电影节等,获环球荣誉电影节(美国)最佳实验短片奖。该电影节创立于2003年,为有才华的导演、制片人、演员、创作团队提供平台,发现和表彰电影人的成就。

这两部微电影用镜头生动地讲述了孩子和青年人成长中的故事。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精益求精。通过拍摄微电影,青年学生正确认知了传媒文化,了解了文化传播路径和表现方式。皮皮影视工作室的学生刘锐、李文轩、殷建、林荣等在不断成长。李文轩说:“这个集体有温度,从老师到同学,大家都坦诚相待。” 刘锐说: “我原想去国外读电影专业,遇见冯老师和这些同学,虽然学习非常辛苦,但非常值得。” 殷建说:“这3年的学习,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林荣说: “在这个班级的3年里,对我来说是一个成长过程。” 陈鹏说:“现在我已经像冯老师那样当上老师,更加理解冯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我要传承下去。”秦已净说:“在这个集体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师徒。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没有她的教诲,我不可能成长这么快。”通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感觉到了他们成功之路上的艰辛和快乐。这也是他们的影片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所在。谈到学生们的成功,冯丽坦言:“我们的集体是有温度的,从老师到同学,无论是日常交往还是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大家都是真诚地用心沟通交流。”

蒋建兵说:“加入这个工作室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没见过这么认真的老师,也没见过这么努力的学生……教学楼里,他们经常是最后离开的,他们的阅读量很大,取得的成绩是努力的结果。这个过程中,我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视野,他们也促进了我的学习。我会延续这个工作室的作风,提升创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鲁迅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正在积极总结这个影视工作室的教学创新经验,希望它继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