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爱群
“今年,因为氮氧化物排放超标,我们一度减产,使用回转窑低氮燃烧器后,恢复到8个球盘正常生产,环保也达标了。”11月16日,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球团作业区主任格外高兴,公司炼铁部球团回转窑低氮燃烧改造项目完成后,实现节能、环保、达产三大目标,每年创造综合效益近亿元。
“回转窑低氮燃烧器使用的是高温工业炉窑高效低氮燃烧技术。”技术发明人辽宁科技大学李先春教授介绍,这种新型燃烧器能实现单体设备降低焦炉煤气消耗。该科研项目去年底结题,今年6月就实现转化应用,除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新疆八一钢厂也完成了中试和产业化,日照钢铁、宝武马钢、湖北鄂钢、鞍钢股份等企业正在洽谈中。
成果转化咋这么快?
“因为科研人员有了‘权’。”在现场考察的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韩冲直言。去年10月,辽宁科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40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之一,为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功能平台作用,围绕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精准聚焦辽宁支柱产业,依托学校在冶金焦化、化工新材料、菱镁资源、光电产业和先进装备智造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融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学校引进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加大科研项目团队收益分配比例,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或股权)奖励提高到90%。“这个技术卖了2000万元,学校留10%,我们老师在转化中只负责技术指导。”李先春认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率才高。
“学校2016年至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423项,以许可和转让形式转化仅11项,百万以上重大项目为零;近年来探索赋权改革后,2019年至2021年发明专利授权715项,以许可和转让形式转化118项,百万以上重大项目首批已有6项。”韩冲笑言,有了成果使用权和所有权,科研人员可以“名利双收”,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链接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方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转化后的利益分配等诸多要素。
因为各种因素制约,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参与度不高,存在“三不现象”,即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为调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主观能动性,我省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发挥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和产权激励作用,通过赋权将激励前置到科技成果转化前,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更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