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旭
风匣、老挂钟、石磨……11月16日,走进建平县马场镇龙头村霍煜民俗博物馆,4000余件老物件仿佛在诉说着朝阳乡村的历史变迁。
今年58岁的霍煜是建平县马场镇普通农民。20年来,霍煜投入资金40余万元,收集藏品4000余件,新建600平方米的新房,办起民俗博物馆,供村民和孩子们免费参观。
“夕阳西下,劳累一天的父亲扛着锄头回到院子里,倚在磨盘上抽起旱烟袋;母亲蹲在老屋的土灶前做着饭,炊烟伴随着哒哒的风匣声在乡村上空袅袅升腾……童年时的一幕幕乡村生活场景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多年来,我对朝阳农民生活的变迁史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采访中,霍煜说。
从2000年起,霍煜开始收集农村过去的老物件,风匣、老挂钟、石磨……起初,村民对霍煜的行为不理解,认为作为普通农民,把地种好、把日子过好就行了,把挣来的钱都花在这些老物件上,实在不值得。但霍煜依然在别人的不解中把大多数的精力和财力投入这些老物件上。时间久了,霍煜的恒心和毅力逐渐得到了家人及村民的理解与支持,谁家有老物件,就直接给霍煜送过去,多数是分文不取。
今年9月10日,霍煜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学生、村民常到博物馆观摩,重温农村发展历程,霍煜的博物馆还被确定为马场学校德育教育基地。
“看一看现在的农村,不知道要比过去幸福多少倍!家家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农田里耕种、收割已经实现机械化。我建这个民俗博物馆,就是要把过去农村的历史文化展示出来,让孩子们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几代人努力奋斗出来的!”霍煜说,“下一步,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规划,把农村种植、养殖文化引入进来,把博物馆建成追忆历史的教育基地、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
在霍煜心里,与其说是收藏记忆、留住乡愁,不如说是要继承和发扬朝阳人始终不变的艰苦奋斗精神。纺车、老挂钟、千层底鞋以及糊着报纸的老屋……这些已经很少被孩子们认知的老物件,真实见证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