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苏华、辛成立夫妇在花卉大棚中查看雏菊长势。
苏华、辛成立夫妇和孩子们在一起。
本报记者 刘立杉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在全国鲜切花市场,盘山县沙岭镇沙岭村的苏华、辛成立夫妻俩是业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使沙岭村成为东北唯一成功繁育紫罗兰的村落,使沙岭镇成为全省雏菊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年产鲜花2000多万支,产值超千万元,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生活中,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亲相爱,向善向上,2016年获评盘山县“最美家庭”。
11月7日,星期日。盘锦市盘山县沙岭镇沙岭村的苏华、辛成立夫妻俩,一大早就驱车前往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查看那里大棚的花卉长势。
“沙岭村正致力于打造‘中国家庭教育文化第一村’,我是村妇联主席,负责的工作必须得抓紧保质保量完成。”苏华说,“花卉这块也不能耽误,没有分身术,就得连周末都利用上,起早贪黑地忙活。”
沙岭村与高力房镇相邻。“因为前景好,村里有些种植户就来这儿租地建棚养花了。”苏华的丈夫辛成立告诉记者。
“根苗壮实,花抱团开,整齐度够,完全符合要求。”一进大棚,苏华眼睛里就闪现出喜悦的光芒。视野中,几十种五颜六色的雏菊即将开放,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她兴奋地说,“10月上旬,沙岭村小雏菊已成功打进日本市场。这个品种出口日本,在东北还是第一次。”
他们到这儿来,是帮种植户办理鲜花出口事宜。“把大家的力量聚在一块,富裕路就能走得更顺畅。”苏华说,做事就要做好。她说自己性格中的这份要强,来自于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
有一个“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
“在我心里,她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说起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苏华的眼睛湿润起来。
“我爸妈结婚第23天,我爸就因受到意外刺激导致间歇性精神失常。没地方治,也没钱治,连续7年,时轻时重地发作。他没有暴力倾向,不伤害别人,就是离不开我妈。我妈走到哪儿,就得把我爸领到哪儿。”苏华声音哽咽,“要是换了别人,谁还跟他过?我妈给我最深的印象,一是对我爸不离不弃,二是特别能吃苦耐劳。”
苏华的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
(现为哈尔滨市呼兰区)农村。“那地方太冷了,得预备两套棉衣,上秋穿薄的,三九天穿厚的。”苏华说,“我是家里的老大,记得一到做棉衣的时候,我妈就忙到后半夜两三点才睡觉。家里5个孩子,每个差2岁,一个也没落下,现在想想,她得多累。”
“村里照顾我爸,让他‘看青’,工分挣得少,我家年年‘胀肚’(欠生产队钱)。家里的钱我妈一分一分地花,还得到别人收完的地里捡豆粒儿、捡豆角,想方设法不让我们饿着。”苏华说,童年的这份记忆,影响自己至今,“就是现在我仍觉得,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母亲的坚强与善良,使5个孩子从小就明理懂事。“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我们心里都很阳光,从没有自卑的感受,感觉自己和别的小朋友家没啥两样。”苏华说。
“我爸虽然精神不好,但他也带给了我们非常珍贵的品质——勤快。”说到这儿,苏华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我爸只要精神正常稳定,从不闲着。他在马路边捡个螺丝疙瘩,也留着。到了年底,我爸就把捡来的破东烂西卖了,给家里买一大筐冻梨。他能这样做,是我对他最敬佩的地方。”苏华说,她现在常对种植合作社的乡亲们讲,人穷不可怕,但不能懒。
1987年,苏华父母举家搬到盘山县坝墙子镇。“他俩今年都74岁了,和我四弟——家里唯一的男孩住在一起。我爸的病也早好了,他和我妈现在是村里最幸福的老头儿老太太。”苏华笑着说。
一直在旁当听众的辛成立插话说,他们结婚时老太太身体不好,现在老两口身体都健康,感情还和睦——当年老太太的不容易,老头儿全知道,对老太太言听计从,叫干啥就干啥,像做饭这些活儿,全是老头儿做,“这个大家庭中的孩子都上进,让他们省心,已经成家的4个孩子中,隔代人都是大学生。”
“我家大闺女也结婚了,现在外孙女2岁了。从我爸妈那里算,我们这一大家子已经四世同堂了。”苏华补充道。
种植鲜花的夫妻搞出了大名堂
1989年,苏华、辛成立经人介绍相识、相爱,组成了小家庭。
辛成立出生于1968年,比苏华大3岁。两家当时都在盘山县,一个是后搬迁到坝墙子镇,一个是沙岭镇的坐地户,相隔15公里。“恋爱期间,我俩没怎么逛过街,他经常骑个旧自行车来我家干农活儿。”辛成立接过妻子话茬儿,“倒没觉得累,心里总是很甜蜜!”
“她长得好!”“我家老辛有才!”年初相看对象的两个年轻人,年底走到了一起。
辛成立家里有兄弟姐妹4个,他排行老三。辛成立爱琢磨,喜欢画画,开过画社,17岁就在省里举办的绘画比赛中获得过二等奖,但家里当时是沙岭村出名的贫困户。
挣钱养家过日子,是小两口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婚后两人的日子过得很辛苦。辛成立做过力工,收过水稻,倒腾过水果;苏华卖过雪糕,卖过包子,还在春节的时候卖过对联。“有一年困难到什么程度?一年没吃着肉,就春节前花了10元钱买了不大一块猪腰条过了年。”回忆起往事,辛成立带着自责。
1994年,夫妻俩第一次接触到和鲜花相关的生意。两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后面绑着两个大筐,到海城市牛庄镇去拉盆花。摇摇晃晃,一人驮着40盆花拿到当地市场卖,一盆花能挣一两元钱。
“慢慢攒下点儿钱,买了一辆农柴车上北镇拉了几趟花,感觉还可以。那时家里有个小园子,我俩一商量,就扣了个16延长米的小棚养花,为当地绿化市场供货。”苏华说,现在回头看,从牛庄、北镇开始,他们误打误撞开启了花卉种植这个“美丽事业”。
2004年,面对市场竞争压力日渐加大,夫妻俩决定调整方向:改行,做鲜切花。
随后不久,转机出现了——苏华获得了一次学种紫罗兰的机会。她乘坐几个小时火车,特意赶到绥中县,用心跟着日本老师学了一个上午。“老师教的是紫罗兰的鉴别。谁学得也没有我上心,因为我是为了自己学。”苏华不无骄傲地说,“东北第一个成功种植紫罗兰的就是我家,我俩也在紫罗兰上起了家。”
成功也是百转千回。2007年正月,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雪压塌3栋花棚,直接损失10多万元。“她都没敢到现场看,就在家里一直哭。”辛成立心疼地说。
困境面前,夫妻俩抹干眼泪,相互鼓劲,东挪西借筹款继续干!
2008年,苏华栽种5个大棚的紫罗兰成功上市,一炮打响!“北京以北种植紫罗兰从来没有成功的,我们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苏华说,“可能老天看我们太苦太累,所以给我们回报。”那一年,他们的紫罗兰卖火整个北京城,不少买家甚至先打款,生怕拿不到货。“现在我们仍和南方打时间差。市场缺时我们正上,一个春天能卖出20多万支。”辛成立说。
这几年,为应对市场变化,他们将主打花卉放在了小雏菊上。“花的颜色达上百种,市场使用空间也大,还有老辛的棚间管理技术,为发展提供了保障。”苏华说。多年辛苦经营,辛成立已经“非常不简单”,有些连专家教授都解决不了的花卉难题,到他这里手到病除。与此同时,他还通过杂交、授粉、选育,成功培育出了“粉美人”“贵妃醉酒”等70多个生长稳定性良好、抗虫抗病的小雏菊新品种。
如今,苏华家花卉大棚发展到20栋,年产鲜切花400多万支,每年仅雇工支付的人工费就达四五十万元。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温暖如初
结婚32年,苏华、辛成立夫妇搬了4次家。
改变的,是房屋居住面积越来越大,屋子里面的设施越来越现代化;不变的,是屋檐下一如既往的和谐、温馨。
“最初结婚时,房子面积才70多平方米,住了5口人;现在房子面积有230多平方米,加上公公,4口人住。”苏华说,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家里的氛围始终温暖如初。
“婆婆走得早,公公89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我们和老辛的二哥轮流照顾,一家两个月。实际上,老人家是愿意上哪儿就上哪儿。”苏华说,年年过年,都邀请大家来这里过年,“我愿意人多,热闹,有年味。”记者看到,老人居住的房间在二孙女的隔壁,里面有过冬用的电取暖设备。老人的棉被是一个大红的被面,看着喜庆,是苏华特意给老爷子做的。
对待岳父岳母,辛成立也尽心尽力,有事随叫随到。“每到换季时,给老人咋花钱,他都不带说多余的话,从不拦着。”苏华说。
言传身教下,他们的两个孩子更是把长辈放在心上。大女儿辛青杨给爷爷买来电视机,安装在他的房间里;刚上初三的小女儿辛青泽经常给爷爷揉肩、捶背,让老人时时感受到亲情的美好。
因为姥姥、姥爷跟着舅舅过,两个女儿都会抽出时间不定期前去看望。辛青杨是姥姥带大的,情感上跟姥姥更近些,每次看望老人,都会买些营养品,尽己所能表达孝心。
“因为家庭困难,我和老辛都没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在孩子身上,也就倾注了更多的期待。”接过妈妈话头儿,辛青杨告诉记者,她还记得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高考后,我妈觉得我在人际交往上弱,还安排我到她朋友的公司去打工,提高我的社交能力。大学四年,我暑假都在所在城市打工,让自己独立自强。”辛成立说,大女儿曾是校学生会副主席,现在县医保局的工作也是她自己考取的。
“小时候妹妹弟弟挨肩儿长大,都是大的哄小的,我们兄弟姊妹5个从未吵过嘴、打过架。现在他们这代人也是这样,遇事都懂得互相谦让。良好的家风正在一代代传承,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最让人心里高兴。”苏华欣慰地说。2016年,苏华家庭获评盘山县“最美家庭”。
补记
人生价值
“沙岭村是我扎根的地方,也是让我受益的地方。我和老辛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对它充满了真挚的感激之情。”采访中,苏华如是评价自己居住了30多年的第二故乡。
“在花卉种植上,她冲锋陷阵打市场多些,我在后方搞技术多些,所以在业内她的名字比我响亮。如今一说沙岭的苏华,天南地北做这行当的几乎都有耳闻。”辛成立诙谐地说。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走进花卉大棚的苏华,整个人立即就显得特别精神,用她自己的话说,“花开得多美啊,一到这里我就觉得动力十足,有成就感,心情好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雏菊仅品种就有100多种。因为颜色丰富,各自都有各自的名字。像白色,就能分出芮白、法斯托、多德白等很多种。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呢!”苏华介绍道。
“一个暖棚,占地一亩。现在的季节,3个半月出一茬,年收入五六万元,花卉种植的高性价比,在设施农业这一块,稳居咱们目前农村产业的前列。”提到花卉种植,苏华滔滔不绝,又自信满满。
这些年,正是看中这一点,苏华和辛成立在自己“美丽事业”获得成功之际,不遗余力地帮助身边的乡亲们共同创业奔富路。
如今的沙岭村,在苏华种植合作社的带动下,从事花卉种植的农户有20多户,花卉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年产鲜花2000多万支,年产值突破1000多万元。沙岭村成为全省雏菊种植面积和产出数量最大的乡镇,苏华被评选为辽宁省巾帼致富带头人。
鲜花种植规模大了,名声越来越响。订单增加,需要更多花农,这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采摘季忙的时候,全村有上百名村民围绕这一产业劳作,并且按小时计算获取劳动报酬。
采访中,苏华和辛成立的手机铃声数次响起,打电话的都是村里跟着他们种植雏菊的农户,询问关于通风、施肥、抹蕾等技术上的问题。每一个电话,他们都仔细倾听,详细解答。需要实地查看的,他们都承诺到大棚里进行现场指导。
苏华说自己这一天是撂下耙子就是扫帚,忙的时候,她和老辛常常没有准点儿回家。但眼看着自己把“美丽事业”做成富民产业了,心里又有说不出的快乐。每往前迈一步,心里就增加一份成就感,这也是他们不断向前走的推动力。
“这次雏菊成功出口日本,对于这些养殖花卉的农户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苏华说,这条路走顺了,对花农增收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要指导种植户奔着出口标准生产,争取明年沙岭村的雏菊都能实现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