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宏
■提示
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没有一个人会躲得开退休这个节点。《退休后:50岁之后该如何生活和老去》(以下简称《退休后》)一书的作者楠木新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了普通职场人退休后如何生活得有滋有味这一话题。从中,我们得以窥见日本社会退休生活的种种形态,他们的孤独、失意以及试错后的再度焕发,给我们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与警醒。
从自我体悟到群体范本
下河才知水深浅。《退休后》以亲身经历的退休生活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书写的不外乎每天的生活琐事,起床、锻炼、读书、交友等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者不是站在高处说教,而是和读者坦诚平等地交心,因而带入感强。与大多数公司职员一样,退休后不再需要每天挤电车,不用每天坐在办公桌前,天冷的时候不用勉强早起床,可以睡到自然醒。也没有机会和同事闲聊,更没有了必须完成的工作。可这样的自由生活过了3周后,连星期几的概念都没有了,自己的名字只有在医院才会被人喊出来,孤独感如影随形。这样细致又详细的退休状态叙述,在许多读者看来,应该没有丝毫的疏离感。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日本人对退休生活感到如意的只有不到两成。通过对大量退休人员的采访,楠木新深度剖析了退休人员的心理变化,从而梳理出共性的问题。其实,大多数日本的退休人员不知该如何处理退休后的自由时光。退休后的老年人生活半径缩小到自家周边,为了消磨时间,往往不到开馆时间,图书馆外就有六七十岁的人在等着了,小区附近的体育锻炼场所里,上午也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原来身居管理层的人或者工作狂,一旦退休,就会无所事事,苦恼和孤独感会更加强烈。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书中通过生活中的范例,给人们提供了一些良好的建议。58岁退休的藤田先生,在50岁时看到一篇志愿者为92岁老婆婆理发的报道很受感动,当时他就下决心要在60岁时拥有自己的理发店。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美发技能,经过7年的付出才取得了美发师资格证书,退休后他又到英国一家专门的美发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横滨创办了自己的美发店,店里提供免费接送,为高龄出门有困难的顾客提供上门服务。创业15年后,他拥有了两家店,75岁了仍工作在一线。此外,还有石油公司员工退休后从事翻译工作,广告策划师成为餐厅老板,公司部长到私立大学教书,保险员工成为西红柿栽培者,等等,这些真实的个体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人生范本。
依托于数据的提炼
书中有许多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的数字,运用数据说明问题,是本书的一个特色。60岁到85岁之间,人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竟然长达8万个小时。这是出生于1954年的作者给我们明确计算出来的。根据日本东京大学一项对高龄者20年的追踪调查,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与女性的自主生活能力会发生变化,男性有不足两成在70岁之前就出现健康问题而死亡或需要重度看护,70%的男性从75岁开始自主生活能力逐渐减退,另外有10%的男性直到90岁仍可以自主生活,而女性则是近90%是从75岁开始衰老。这就意味着男性与女性中均有超过80%的人群从75岁之后开始出现自主生活能力减退的现象,开始需要接受别人的看护了。所以60岁退休后,除了吃饭、睡觉,人的自由支配时间每天大概有11个小时。75岁之后加入接受看护时间,每天按5.5个小时算,这样算下来,60岁至74岁这14年间共有60225个小时的自由时间,75岁至84岁这10年间有20075个小时的自由时间,所以每个人退休后大概是8万个小时,其中60岁到75岁这15年被称为“黄金时间”的能有6万个小时,这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期。多么简单又让人警醒的计算。这种定量研究对分析退休后的生活时间具有简单而直白的作用,让人记忆深刻。
与退休相关的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等内容的引入,为退休后的生活思考提供了多元而开阔的视角。书中既借助文学作品,又借助关于退休问题的相关学术专著,从加藤仁的《退休后的生活》《退休百景》到清家笃的《退休破坏》,还有渡边淳一的《孤舟》等,既有讲述一对退休老夫妻家庭危机的电影《家族之苦》,又有讲述退休后与社会脱节的电影《关于施密特》等,可谓涉猎广泛,作者看问题更立体,也更客观。
只有浸满了生活的营养,才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书中的观点和建议都是来源于生活。考虑退休,并非退休后才开始考虑,越早规划,越有利于退休后问题的顺利解决。因为人们真正切换生活状态需要3年。有的人真正做出一份拿得出手的荞麦面,需要3年;新创建的公司真正稳定下来,也需要3年时间;3年,是风投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某一个行业做到熟悉,大多需要3年左右时间。人们还应关注退休前后的那道“壕沟”,由于退休打破了以劳动为中心的工作方式,所以多出来的自由时间让许多人感到不安。种种不可忽视的原因,都提醒着人们要正视退休和退休后的问题。
相较于某些教科书般高深的退休理论,本书从常人出发,从常理入手,亲切可感,是一本具有操作性的退休生活指南。从退休后生活的认知高度到实用性来说,这都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