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最可贵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15日

《乌金滚滚》 吴云华 油画 1984年

凌 鹤

美术创作以人民为主题贯穿着新中国美术发展史。经典作品大众耳熟能详,产生深深的共鸣,究其根本是因为注入了画家的真情实感。

美术家作为人民的一员,深入农村、厂矿、车间、部队,以饱满的热情为新中国的主人写真、画像。改革开放后,美术创作进入对现实的总结、反思时期,客观真实地呈现时代与人物的精神面貌,注入人文主义,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使人民的塑造更为生动、鲜明,富有个性与活力,成为新时代新的艺术表现方法,也使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增强。

著名画家董希文的《翻身农奴》、孙滋溪的《天安门前》、费新我的《苏州的市容》、林仰峥的《试机》、哈琼文的《我们要用双手把荒地变农田》,都表现了人民热火朝天地投入国家建设的场景,形象生动且不失象征性。亚明的《海滨生活》,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夸张的画面形式感以及淳朴的生活态度,进行了天衣无缝般地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吴强年的版画《雷锋》,皆是新中国英雄的图卷,朴素的刻画和纯粹而崇高的精神,成为永恒的时代记忆。

人民的典型形象不再单一呈现工农兵,教师、科学家等知识分子进入画面,人民形象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愈加多元。写实手法远超单纯的摹仿和再现,而是与写意、象征、表现等传统和现代造型语言相融汇,大大扩展了现实主义美术的表现力度。

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广廷渤的《钢水·汗水》、吴长江的《尕娃》,各具特色、充满新意。最突出的是真挚情感的投入,人画合一弘扬真善美。“人民的形象”展览中有许多作品鼓舞了不止一代人,以个性化视觉形式塑造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营养。美术家关注历史和现实,是对时代和人民需要的契合。

在辽宁省博物馆,有观众在观看展出作品后仍意犹未尽地说,看到从小刊登在报纸杂志中的作品,如今栩栩如生地立在眼前,几近零距离,简直不敢相信。这些作品是那一代人的美学启蒙、精神激励,曾长久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那种感受刻骨铭心。

情感表达是作品的灵魂与生命。绘画传达出的力量、气质、韵味均体现在情感中,要求画家具备主观再造意识,融入真情实意,而生活与人民是情感创作的基石,没有脱离生活的艺术,更没有脱离情感的伟大作品。艺术创作离不开丰富的人生体验与领悟,从而发现生活中普通人不凡的精神世界。有了情感,无须刻意、极致地追求艺术的风格与形式。艺术追求的是对于情感的内蕴外溢、对生活的艺术化概括,而风格、形式、技巧不过是对本质的表现手段。一件情感力量巨大的作品远比一件形式精致的作品更具有震撼性和感染力。如果真正的艺术不再表达真挚诚实的情感,而把兴奋点放在风格与形式上,那么艺术的存在则苍白无力。无论艺术的形式风格流派如何变迁,只有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生活的灵光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