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婷婷 刘 璐
火场里浓烟滚滚,崔朋背着呼吸器,焦急地搜寻着起火点。热浪扑脸,浓烟穿过呼吸器钻入鼻腔,呛得他一阵眩晕。浓烟之中方向不明,只能靠手摸索判断位置,崔朋俯下身子,摸过一面墙,又是一面墙……
回想起第一次进入火场救援时的经历,营口市西市区镜湖西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崔朋仍有些后怕。“火场有三怕,失去方向感、看不到明火、吸入浓烟。”崔朋说,“有一些燃烧物产生的浓烟含有剧毒,吸入几口就可以致人昏迷。”
从业12年来,这样的惊险场面,对崔朋来说不胜枚举。
2015年的冬天,辖区内一居民楼发生火灾,室内有老人被困。当崔朋和队友赶到时,现场已是火舌肆虐。按照规定,火场救人必须要有水枪保护,但看到家属焦急的目光,崔朋不等水带铺好便冲了进去。眼前到处是浓烟,崔朋摸索着搜寻……有人!崔朋将戴着的呼吸器摘下来套在老人头上,踉跄着向门口撤离。房间不大,从卧室到门口不过三四米,但不断有置物架因火袭而倒塌。“当时很绝望,感觉自己出不去了。”崔朋回忆。就在他即将力竭之际,队友赶来了……
“胆子太大!”大队政治教导员姜鹏这样“批评”他。“早一秒进去,受困人员就能早一秒脱险。”崔朋回答,对他来说,最怕的不是危险,而是遗憾。
2019年的一天,救援站接到报警,有个孩子爬上了4楼窗台。情况紧急,救援队伍迅速抵达现场,“但还是没来得及,我的心都碎了,再早到一分钟,就一分钟,我就能……”崔朋捂着眼睛说不出话。这个在训练场上再苦再难都不流泪的男子汉,一想起这件事,就控制不住眼圈发红。他至今不敢打听这件事的后续,只是在后来的每一次救援中,拼命地往前冲。
为了营救塔吊上的被困人员,崔朋扎上防护腰带、背起一捆绳子就往上爬;为了营救疑似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他采用安全的破门方法第一时间进入现场;为了不再留有遗憾,他一次又一次向前冲锋。
耳朵被烈焰炙烤过,手上遍布各种疤痕,身体饱受伤病困扰,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份职业,崔朋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身“火焰蓝”带给他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崔朋最自豪的时刻,是完成任务时,看到老百姓的笑脸;最幸福的瞬间,是收到热心群众强塞给他矿泉水、水果等各种好吃的;最难忘的回忆,是找到火场被困人员时,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