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雪后的温暖守护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11日

面对极端天气,沈阳市供热管理部门多举措确保居民室温达标。图为沈阳环城供热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监测供暖情况。 本报记者 郑 磊 摄

大雪过后,大连大街小巷玉树琼枝,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尽情享受今冬第一场雪带来的惊喜。 本报特约记者 王 华 摄

11月10日,国网朝阳经济开发区供电分公司凌北供电所事故抢修人员深入厂区勘察、抢修,保证电力供应,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本报特约记者 仇一军 摄

盘锦

700名交警保学校路段通畅有序

本报记者 刘立杉

“小同学,绕过积水,从这边走!”11月10日7时,盘锦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兴隆台大队民警孙天杨就来到兴一联南路的十字路口处疏导交通,为附近的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三小学护校执勤。

“路面积雪清除后,车流量明显增大。今天学生们复课,全市共出动交通民警700余人次、警车70余台次上路巡逻执勤,确保学校路段车辆行人安全通行,交通环境通畅有序。”盘锦市公安局宣传科科长郑春玉告诉记者。在第三小学校门口,李继光、卢丙俊、王德良3位校领导像往常一样,站在那里迎接孩子,和家长打着招呼。记者看到,校园内部区域和校园周边各主干道上,一条条“绿色通道”纵横交错。校长李继光说,为了今天的复课,11月9日,200余名家长顶着严寒,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难,自发来到学校扫雪除冰,使师生上下学有了良好的出行保障。

记者从盘锦市教育局了解到,截至11月10日,盘锦市102所中小学校,城区中的69所已全部开学复课,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部分农村学校因积雪量过大,暂缓复课。目前相关部门正组织人力物力,奋力清雪保畅,保障学校尽早开学,学生安全复课。

凌晨3点出发保障食堂供应

本报记者 刘永安

11月9日5时,盘锦农发集团鼎源供应链的配送车就到了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堂。大米、猪肉、白菜、干豆腐、酱油……按照食堂的需求表,食材一样也不少。食堂负责人说:“即使前两天下大雪路滑,配送车也是天天5点钟就到了,没有耽误学生吃早饭。”

盘锦农发集团鼎源供应链的于德丰说:“我们的配送车3点钟就从仓库出发了。下雪那两天,出发得更早,就是要全力满足食堂供应。”

鼎源供应链负责盘锦市103家单位的食堂配送任务,其中包括36所学校。接到雪情预报后,鼎源供应链践行国企担当,成立了应急小组,积极与直采基地、供应商进行对接,多渠道增加食堂所用商品的储备量,确保货源充足。

面对雪情,配送车提前出发,减少了分拣时间。鼎源供应链的管理人员都充实到一线参与配送分拣。除了仓库,办公室也成为临时分拣车间。称重、封箱、打包、装车……各个工序有条不紊,职工加班加点,确保配送车能够提前出发。

学校食堂配送是鼎源供应链配送的重点。雪后开学第一天,在师生未到学校的时候,就将食材配送到各个学校。虽然配送任务重,但鼎源供应链仍然严格质量要求,确保配送的食材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并满足合作单位个性化需求。

锦州

起重机司机12小时守护海上交通线

本报记者 崔 治

11月10日,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机司机赵恰爬上离地30多米高的门式起重机,在他狭小的“海景房”里开始装卸货物。连日来他迎风斗雪,每日工作12个小时以上,守护了海上的交通线。

“货主们都心急,我们辛苦点不算什么!”28岁的赵恰憨厚地笑着说。面对这场暴雪,赵恰主动请缨留在工作岗位。风雪来临前他和同事对门机进行了加固,确保设备安全;风狂雪大的夜里,他和同事四处巡查,清理积雪;风雪初歇,他就迫不及待地爬上门机,一干就是12个小时。

“饭菜都是同事送过来的,我就在门机操作室里对付一口。其实我这工作环境还是不错的,操作室里有空调,不冷。”赵恰边吃盒饭边说。因为暴雪来临时风力太大,港口门机停运了一段时间,现在赵恰和同事正加班加点装卸货物,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11月7日深夜,雪势刚减弱,公司就出动31辆铲车和26台捣运车对港区所有主干道、铁路道口及道线、码头作业区域积雪进行集中清理,保证了港区内各主干道可正常通车。目前铁路机头已恢复正常进出港,港口的各项工作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之中。

辽阳

浴“雪”奋战全力恢复供电

本报记者 严佩鑫

“暴雪天气只能徒步查找,我们抢修人员一步一步地排查找到故障点,受损设备得以恢复供电。”11月9日,辽阳市10千伏化学线因大雪压倒树木而发生接地故障,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立即组织员工进行抢修,仅用两个小时,故障排除,全线恢复供电。

11月7日至9日,辽阳地区迎来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电力抢修人员连夜奋战在一线。连日来,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积极采用视频在线监控、大负荷线路测温以及线路覆冰检测等科技手段加强设备运维,特别是对跨越高铁、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的输电线路带电部位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做好重要区段线路杆塔基础和铁塔螺栓松动情况排查,落实好设备防风、防暴雪、防覆冰等各项措施,并按照雨雪冰冻期间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全力开展输、配电线路故障抢修工作。

截至11月9日凌晨1时,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处理抢修工单105件,非抢修工单94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累计处理37起异常;各生产单位连夜处理配电线路故障8条次,所有故障停电地区均已恢复供电。

抚顺

多措并举保障市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本报记者 崔振波

为保障市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抚顺市提前部署,及时调度,保证了居民在特殊天气情况下的正常生活需求。目前,抚顺市各大商场、超市、社区菜市场物资供应充足,粮油、蔬菜、水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品种丰富,市场购物有序。

抚顺市通过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商贸流通业监测平台、应急商品管理三个系统,及时监控全市各类生活必需品价格走势与销售情况,随时掌握市场供应变化情况,做好预测预警。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变化,适时组织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加大生活必需品进货量,保证市场货源充足,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做好粮食、猪肉、蔬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应急准备,对企业自储的商品核查落实,对市场调控骨干企业和应急商品数据库重点联系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一一核对,确保紧急情况下调得动、用得上。同时,抚顺市商务局与中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大商抚顺集团、抚顺新隆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重点流通企业建立直接联系机制,明确企业联络人,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实时掌握市场货源情况。

沈阳

力争“雪中路通 雪停路畅”

本报记者 陶 阳

11月10日,沈阳市部分中小学校学生返校复课。7时30分,在沈阳铁路第五小学门前,公安交警、学校教职工、家长志愿者正在相互配合疏导交通,保证人车安全。沈阳公安交警和平大队民警张颖说,“我们加强了警校家联动,加大警力配置,家长志愿者也从5名增加到15名,确保学生入校平稳有序。”

恢复部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是沈阳市在进行严格安全评估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沈阳市除雪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0日中午,沈阳一二级马路已经全部露出黑色路面,并保持通畅。”

11月7日至9日,沈阳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雪天气过程,为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而“先雨后雪”更是给除雪造成了很大难度。能有效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得益于沈阳市提前谋划、提前动手、快速反应和全社会积极参与。

降雪开始,9000余名环卫工人出动,边下边除。截至10日中午,沈阳市已累计出动环卫工人172626人次,推雪车、运雪车等机械设备177009台次,清运积雪198万立方米。全市主次干道基本恢复畅通,正在继续细化清理,并向支路、街巷路转战。为加快除运雪进度,沈阳市连发倡议,号召市民加入清冰除雪行列,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沈阳市体育局机关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投入清扫积雪工作中,保障办事群众和周边干部职工出行安全。”

连续奋战的2.4万名环卫工人已疲惫不堪,沈阳市发起“送一杯热水”暖“橙”行动,呼吁市民走上街头,为奋战在风雪中的环卫工人送上一杯热水。在沈北新区新城子街道北尚丽都社区,环卫工人喝上了热乎乎的牛奶,沈河区北站街道为环卫工人送去了热豆浆和姜糖水……

11月9日19时,沈阳解除城市除雪红色预警,但除雪工作仍在继续。沈阳市将围绕“雪中路通、雪停路畅”目标,动用一切资源、协调一切力量参与除运雪工作,加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

铁岭

专家现场指导菜农恢复生产

本报记者 王晓波

“连续两天降雪,草苫子拽不起来,天晴后,苫子不能一下子都拽起来,大概拽到1/3处就行,否则,光太强,影响作物生长。”农业技术专家王绍伟讲解着。11月10日,强降雪天气终于告一段落,铁岭县各地设施农业积极应对,蔡牛镇东二、蔡家坝、西贝河等村的200余家棚户,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科学恢复生产。

走在东二村的棚区,一切井然有序。路面和大棚上的积雪基本清理完毕,农民有的在为大棚通风换气,有的在棚内忙着剪枝、施肥。“下雪前,村里就进行了积极应对,棚子加固、绑绳、草苫子落到底,因此几乎没受影响。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清扫最后一遍雪,迅速地把苫子拽起来,缓解作物没光低温带来的损失。”王绍伟一边指导棚户恢复生产,一边讲解。

蔡牛镇是铁岭市铁岭县设施农业的主产区,面对本次强降雪天气,镇党委、政府开展了积极应对,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坐镇棚区,给农民最科学的指导,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雨雪天气之前,俺们就在专家的指导下给作物喷上叶面肥还有防病的药,这样就能补充蔬菜急需的有机营养和大、中、微量元素,你们看,尽管多日不见阳光,这黄瓜秧苗的叶片也没有枯黄。”西贝河村大棚户韩启福高兴地告诉记者。

连日的强降雪,让蔡牛镇各地棚户对棚室的保温有了更加专业的认识。“遇到降温降雨雪极端天气,对棚室的管理要以保温为主,棉被要使用保温性好的材料,并且要加一层防雨覆膜,后墙和棚脚处加盖草苫子保温。”蔡家坝村大棚户朱艳勇告诉记者。正是掌握了如此专业的技术,该村200余栋大棚几乎未受影响。眼下农民都在棚内忙着整地,黄瓜苗一到,就可以开展下茬作物的种植了。

雪后指导棚户恢复生产,专家们不肯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晴天以后,不能马上给草莓和其他作物补药补肥,只能是第二天给肥给药,如果当天给对叶面损伤非常大,都是叶面喷洒,不建议沟灌滴灌。”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蔡牛镇400余栋大棚陆续恢复生产,确保今冬铁岭市及周边地区市场的果蔬供应。

鞍山

48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

“上下车请注意安全”一句叮嘱暖人心

本报记者 刘家伟

11月10日凌晨,临时住在单位的鞍山市交运集团64路公交车司机马强4点钟便起床了,简单吃了口饭便来到了停车场。启动车辆预热,调整车内适宜温度,对车辆仪表、轮胎、气压进行细致检查,确认车辆状况良好后,5时20分,马强准时发出首班车。

一路上,面对湿滑的路面,马强开得非常小心,每次到站停车,他都会叮嘱乘客“小心上下车,请注意安全”。

“受此次暴雪影响,10日起,我们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已恢复了2路、64路、605路等共48条运营线路,覆盖整个城市主干道,最大限度方便百姓出行。”鞍山市交运集团总经理王春江说。

王春江介绍,11月7日晚间出现雨雪天气,11月8日清晨,第一班公交车虽然准时发车,但由于路面积雪严重,全市公交线路暂时停运。两天来,针对鞍山公交场站连接主次干道的道路因积雪严重导致车辆无法通行的困难,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努力除雪,终于为公交线路恢复运营创造了条件。

事实的确如此,鞍山市第一时间组建了暴雪应对工作指挥部,还实行了路段的全包保制度,市级领导包保各城区、开发区,市住建局及市城市建设发展中心、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等包保路段,使每段路的除运雪工作落实到责任人。鞍山各级党组织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投入工作中。在全市6000余名环卫工人、1500余名驻军战士、5000余名机关干部、大量社会志愿者共计3万余人,不眠不休、共同奋战下,全市抗击暴雪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截至11月10日17时,鞍山市共出动各类除雪、运雪车辆1377台。经过紧张作业,城区20条主干道全部开通,146条次干道全部打通,支路和街巷路在逐步打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