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

在沈飞寻访“歼8之父”的故事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顾诵芬(中)在试验现场工作。(沈飞供图)

本报记者 李 越

“他是个特别实在的人,搞技术是把好手,特别敢于跟困难‘硬碰硬’。”现年89岁高龄的唐乾三,这样评价曾共事过的顾诵芬。

“顾老‘上天排故’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每次讲他这段故事时,我都特别投入,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沈飞航空博览园罗阳纪念馆讲解员薛海梅这样说。

“我和顾老有共同的爱好,就是学习。顾老的钻研和拼搏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沈飞公司王刚班班长王刚说。

……

顾诵芬,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出生。1956年任沈阳飞机设计室气动组组长;1961年至1986年先后任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所长兼总设计师,任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因为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被称为“歼8之父”。

在沈飞公司,顾诵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把30年的美好年华留在了辽宁,也给沈飞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前,顾诵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记者再次走进沈飞,近距离倾听这位航空界泰斗的故事。

让中国飞机

拥有自己的灵魂

鲐背之年的唐乾三,谈起顾诵芬时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想来,共同的航空报国梦想,让他们成为亲密无间的伙伴。

回顾曾在一起朝夕相处的日子,唐乾三打开了话匣子,“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技术控、工作狂,为我们自主设计飞机打下了基础。”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涉及的技术领域多、创新难度大、设计要求高,是国家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航空工业艰难起步,被誉为飞机设计灵魂的气动力,无论在设计方法还是手段方面,完全处于空白。为了“铸魂”,顾诵芬放弃了本可以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沈阳。

唐乾三说,“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冬天大雪封门,又赶上困难时期,晚上加班肚子饿了都没有东西吃,这对人的意志品质是挑战。”

工作上的挑战更加艰巨。顾诵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切都要靠自己。只有100人的设计室,图纸工作量有好几万张A4纸,发图人手都不够,大家的工作都是连轴转。

“我们每天早上7点上班,夜里12点下班,遇到问题,还会随时到现场解决。”唐乾三回忆,顾诵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气动力设计上,不断地学习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资料。得知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的国外文献,他特意从沈阳到北京,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钻研的精神会传递,新一代的沈飞人王刚“接了棒”。“古往今来,成功者无一例外都具备终身学习的特质,顾老的勤奋深深感染了我。”王刚说,“加入沈飞之后,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的事儿就是逛书店,从专业书籍到人才队伍培养,通过不断学习,我的思想和眼界都在提升。”

让航空报国之心

代代相传

设计完成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后,顾诵芬并没有止步,又马不停蹄地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之后又转身投入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研究。

在王刚看来,顾诵芬等老一辈航空人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开疆拓土,身为新一代的沈飞人,自己应不断地钻研进取,为擦亮“中国歼击机摇篮”这张名片贡献力量。

“顾老是我们年轻人的偶像,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加入沈飞十余年间,我从学习他的事迹、讲述他的事迹,到现在已经深深爱上了航空工业,同时也通过我的讲述,将航空报国的精神传递下去。”薛海梅说。

采访中,王刚和薛海梅不约而同都提到了顾诵芬冒着生命危险,为歼8飞机“上天排故”的故事。

歼8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其首飞成功后,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

如何突破这一技术难关,顾诵芬大胆提出,他要亲自上天,通过观察飞机飞行中贴于后机身和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对症下药”。王刚说,听到顾老的这一做法时,他觉得这简直是在拼命。

“当时顾老已经48岁,又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这样做风险很大。”薛海梅说,要承载4至5个G的过载,正常人根本无法承受。而且顾老的姐夫黄志千就逝于空难,他们家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

为了祖国的蓝天,顾诵芬瞒着爱人3次上天近距离观测,终于找到问题症结,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

历史不会忘记,沈飞不会忘记,这位把事业和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老人,正在影响一代又一代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