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越
光斑如跳跃的精灵,在铺满金属粉末的“床”上舞动,随即勾画出预制好的零件模样……循环往复,3D打印的功能零件迅速成型。
11月4日,沈阳精合数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偌大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台3D打印设备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生产,几位工人从容地监测机器运行情况。
公司董事长李澄表示,自从启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3D打印技术,制造过程全面升级,在降本增效方面成效显著。
沈阳精合数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为航空航天产业做配套零部件生产,最早采用传统机床生产锻件、铸件,费时费力,成本高。
如何撕掉“粗”“笨”标签,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李澄很早就开始谋划,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进行改造升级。经过几年的考察和积累,企业从2015年开始进行自主研发3D打印设备,并于2019年开始应用。
用李澄的话说,企业的生产,原来是做“减法”。生产任何零部件之前,都需要先开模具,耗时不说,因模具所用的锻件、铸件体积较大,制作过程中材料投入多,加工后余量大、浪费多,材料利用率不高。
而3D打印技术是做“加法”,在材料方面按需投入,利用率大大提高,相比之前降本增效明显。
随着新生产方式的应用,企业订单纷至沓来。“3D打印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生产个性化产品。因为可生产更复杂、更精密的产品,客户群体、应用场景都在扩大,服务半径已经从原来的省内扩大到全国。” 李澄说。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沈阳精合还对3D打印设备开发了无人值守系统。“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既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又降低了用工成本。”李澄说。
数字化转型,正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流程覆盖。沈阳精合如今启用了OA、ERP、MAS系统,实现了办公、运营、生产管理的智能化。
目前,企业生产设备利用率已经从75%提高到90%,生产成本降低了近5个百分点。李澄表示,这些都实实在在转化为企业的纯利,让企业有资本和能力继续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探索。
实践者说
“数字化转型得越早、越快,越能给企业带来更直接的效果。”在李澄看来,企业数字化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者的想象力和愿景。沈阳精合目前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其自主研发的3D打印技术,如今释放“红利”,得益于当初的判断和选择。李澄对此感到很庆幸。
但企业数字化升级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业务—数据—技术”相互作用、相互迭代。李澄建议,企业应将数字化视为“一把手”工程,不断结合大势、结合自身进行业务升级,方能在市场大潮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