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尼尔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线。 本报记者 郑 磊 摄
本报记者 李 波
核心
提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铁岭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起抓,围绕企业的发展需要,全力打造创新资源充分调动、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良好创新生态,支持各类企业创新发展。
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铁岭市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如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采取“周末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进;在扶持政策落地上,以清单式管理确保资金直达企业。
政策扶持 为企业创新添动能
“希望针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出台高标准的人才引进政策;希望帮助引进一些退休后有返聘意愿的人才;希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减缓资金压力。”
11月5日,铁岭市召开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作为15位受邀参会的企业家之一,辽宁鑫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希望,用“三个希望”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辽宁西格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云山,在发言时直接提问:“电力供应还紧张吗?最近签了一个3亿元的大订单,担心会受到限电的影响。”他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工信部门负责人就直接进行了回复:“即使限电,针对的也是高耗能企业,不会影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
此次参会的15家企业,有高新技术企业代表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代表铁岭特种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有瞪羚企业代表辽宁西格马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每一家企业在细分领域都有自己的王牌产品。但是在发言中,每一家企业都按照会议通知的要求,简单介绍生产经营情况后,把更大的篇幅用在说困难、提建议上。
请来全市最具实力的科技型企业,请他们围绕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和发展壮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发言,现场安排发改、工信、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记录并跟进解决。这种开门问需的开会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的做法,获得了企业家的普遍认可,会场氛围十分热烈。
更让企业坚定创新发展信心的是,铁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立足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机遇,立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大市场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引导企业把握形势、坚定信心,在前进中解放思想,切实提升市场意识、开拓意识、经营管理意识,以只争朝夕的拼劲、锲而不舍的韧劲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鼓励企业勇于创新、自我革新,不断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水平,不断汇集资本、资源、资金等发展要素。指导企业携起手来、凝聚合力、借力打力,立足产业链供应链的差异化和竞争力,共同研究做好先进地区头部企业的配套文章,进一步强化信息互通、资金互融、产业互补,坚持向市场要效益,做到集聚发展、可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
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能不能想办法帮助企业引进一些专业人才?”
“目前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用工短缺,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
“高端人才招聘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座谈会上,多家企业都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有的企业提出中高端人才招聘难,有的企业提出培养的人才留不住,都希望政府部门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在提出人才问题的同时,有些企业也分享了自家在招才引才上的一些成功做法。辽宁中德电缆有限公司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线电缆专业学生建立了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直接就会收到工作合同;铁岭铁光仪器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把研发部建在东北大学的校园外;鑫丰矿业则通过与辽宁工业大学的合作,对企业现有员工进行培训,以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在梳理这些破解人才难题的有效做法时,一些打破体制机制约束的创新举措也在碰撞中逐渐成形。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铁岭市提出要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机制,采取“周末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铁岭市要求现有4所职业院校所设专业要对标企业的需求,建立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协同的“订单式”培养机制,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部门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铁岭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国家和省级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实行清单式管理,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确保惠企政策、扶持资金、技术支撑等直达企业,通过流程再造、服务再造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研发平台、产业技术转换平台、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补齐企业在科研、金融、教育、销售等方面短板漏洞;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日周旬月季”深入域内“专精特新”企业,帮助企业精准解决问题,切实做到“有事上门、无事不扰”,叫响铁岭营商环境品牌;要精心设计表彰载体,进一步增强广大企业家的获得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凝心聚力打造地企发展“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