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闲雅的生活趣味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08日

史冬柏

■看点

我们印象中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轰轰烈烈的事件、标志性的日期、载入史册的名人英雄,然而当我们稍微深入历史的脉络之中,就会发现每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都潜藏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就像水面下那个巨大的冰山。《古人的生活世界》为中国古代众生的日常生活画像,细心抚阅这部画卷,不仅可以感知古人的生活温度,还能够感受到那份平淡之中透出的闲雅趣味。

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冬季已至,东北渐寒,又到了大白菜“一统江湖”的季节。

幸福小区门口来了一辆卖白菜的货车,家住一楼的老张抓紧囤了一些,搬到园子里堆得跟小山似的,显得颇有些仪式感。老张储存大白菜,不仅是出于“家有余粮心不慌”的实用考虑,还因为尽管物质条件好了,可这种平平淡淡却又“大淡若味”的食物,总能让他百吃不厌,品尝出生活的万千滋味。“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恐怕也算是一种“老张的哲学”。

这是我虚构的一个小故事,却也一定是真实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冒着烟火气的故事。我常想:老张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当然不会被“史册”郑重其事地记载,那他的存在还有没有意义呢?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因为湮没不彰而如同不曾存在?读了《古人的生活世界》,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理解:每个人的存在都有意义,不在于他的人生是否被宏大的历史所书写,也不在于是否轰轰烈烈,又是否会被遗忘,而在于他的生活毕竟是他自己亲身“过”出来的,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于是,每个平凡人的生活如涓滴之水,汇成小溪,聚成大河,涌动不息,构成了一切大历史的“水下冰山”。

《古人的生活世界》把笔触对准我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图景。与记录宏大历史事件的史书不同,这本书的话题显得“小微”:饮食(五谷、肉食与蔬果)、逸兴(品茗、饮酒与抽烟)、姿态(形体、感觉与时尚)、娱乐(运动、游戏与休闲)、游逸(交通、旅行与游乐)、身份(文人、女性与儿童)、时间(假日、岁时与节庆)、空间(自然、乡村与城市)……书中主要归纳的8个主题,织成一支多彩的万花筒,使读者恍惚间有穿越之感,仿佛漫步在一个个平淡中透着优雅闲适的时代,感受着那热气腾腾又妙趣横生的市井生活。

正如作者坦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并非是对宏大主题的排斥和回避,而是观察历史视角的转换,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古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他们的经验、情感、交往、休闲等。这些便是历史的底色和背景音。

体味古人闲雅的生活趣味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从《古人的生活世界》这本书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不少的古代生活小常识,勾勒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大体轮廓,还可以明显感受到古人在琐屑平凡之事中享受到的乐趣,以及追求的生活趣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乐趣和趣味,日复一日的俗世生活才不至于彻底地冗长无聊,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生活的艺术化,在“形而下”中升腾着“形而上”。

民以食为天,生活还得从吃开启。本书第一章就介绍古人的日常饮食。在古代社会有限的条件下,中国人善于从食物中找到滋味和快乐。

比如,萝卜、食盐、米饭,这恐怕是再平常甚至略显寒酸的一个“组合”了,可古人曾将其名为“三白”,颇有些苦中作乐的感觉。有一次,苏轼对好朋友讲起自己当年应考时的经历,与弟弟苏辙每天都享用“三白”,觉得“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朋友不解其意,苏东坡回答:“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朋友听后哈哈大笑。后来有一天,苏轼收到这位朋友送来的请柬,邀他同吃“皛饭”。苏轼到了朋友家一看,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碟盐、一碟萝卜、一碗白米饭,这才恍然大悟。陆游在《园中晚饭示儿子》中写道:“盘餐莫恨无兼味,自绕荒畦摘芥菘。”这不正是一份平淡饮食之乐吗?

无肉不欢。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红煨肉”的做法:“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这样近乎手把手的教学,简直让人不禁想象:如果袁枚生活在今天,一定会是位网络平台的厨艺名主播。烹饪中对火候的把握,既是一种朴素经验的传承,也寄托着中国人对食物色、香、味独到的理解和情趣追求。于是,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做菜过程也变得有些艺术化了。

探寻中国人生活的文化内涵

写社会生活史,最容易掉进碎片化的陷阱。我们品读历史,毕竟不是为了满足窥私欲,为了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俗世人生的点滴故事,毕竟不等于“历史”本身,或者说,故事的加和,并不自动生成“历史”。“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既然成为历史,就一定有它的逻辑。

所幸,这本书不仅“吃喝玩乐”面面俱到,而且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作者所说的“闲雅”。在作者看来,“闲雅”之“闲”,并非单纯时间上的充裕,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我更愿意用‘闲雅’来指代一种雅致的生活理想和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闲雅是什么?我读出的味道,就是一种积极入世、乐在其中的文化和社会心理。比如,在介绍四季与古人的生活时,作者引证了几首诗词,很有代表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本该是悲切凄凉的氛围,可元代戴表元《壬午清明》诗有句曰:“节序愁中都忘却,见人插柳是清明。登陴戍出吹弹乐,上冢船归语笑声。”写的是忘却愁绪,欢笑而归。寒食节也类似,唐代韦应物《寒食》诗有句曰:“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也许是赶上了春季的万物萌发,人们循着季节的脉搏跳动而踏青游玩,悲伤的氛围逐渐淡化,轻松欢快的气氛随之生发。再如端午节,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纪原》引述他说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原本也是表达哀伤、纪念忠烈的日子,但后来逐渐成为龙舟竞渡、欢快游玩的节日。

对此,早就有学者提出过“乐感文化”的概念,大概归结为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一种实用理性。哲学学者郭齐勇这样解读: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充满喜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而且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层精神:乐感文化。

“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从白菜开篇,我想正好以这首诗作结,说的还是白菜。这番品味白菜的日常生活,其境界往往超出吃白菜本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