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市考察,实地了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时说:“我十分牵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党中央投入大量资金解决棚户区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问题,很有必要,也很值得。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
抚顺市有着百年煤炭开采史,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全球性的难题,即城市和产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在转型期切实保障民生福祉,存在叠加的双重挑战。而切实解决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妥善解决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问题,群众的就业再就业问题,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群众的医疗和出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民生问题,都是百姓迫切关心的问题,政府必须实实在在地予以解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必须树立一个观念,解决好民生问题和谋求发展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解决好民生问题的根本还是要通过发展,因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发展起来以后再去考虑解决民生问题就可以。二者应该是协调推进的关系。但是对于困难地区,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解决好民生问题是首位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历史。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干事业,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事。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追求。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民生问题尤为突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工程大于天。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要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工作,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坚持共享理念
促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实践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系统的观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要以共享发展为重点,整体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各个环节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用好改革这个根本办法,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就要在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要牢记“四个有利于”,就是要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时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来衡量我们的改革,才是确保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
坚持底线思维
确保民生工作稳步推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困难重重,要发展接续产业,构建多元产业格局,加快推进城市动能转换。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把解决民生疾苦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让人民满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过上美好生活,以短期内暂缓解决民生问题为代价的发展是与发展的最终目的相违背的。困难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就是发展,要坚持底线思维,确保民生工作扎实推进。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民生工作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因此要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二者良性循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党员干部尤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注民生疾苦,解决好民生问题,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
(作者单位:抚顺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