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推动人才集聚引领东北制造业全面振兴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04日

王世权 周 博

打造东北竞争新优势,制造业振兴成为当务之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基、兴国之器、强国之本。东北制造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比中举足轻重,“五大安全”战略地位突出,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重大技术装备的重任。然而,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的新环境下,东北制造业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却有些不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东北制造业的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才是制造业振兴的关键变量,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策略,引领东北制造业实现全面振兴。

打造引才平台,迈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引领东北制造业全面振兴,需要推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争创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在东北落户,支持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使之成为人才集聚重要抓手。围绕东北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做好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积极采取“带土移植”模式引进“项目+团队+技术”,充分发挥“以平台引才”和“以才引才”双重磁场效应,引进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汇聚创新创业要素,产学研深度融合,尽快形成引才的良性循环,缔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局面,从而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

定制育才通道,形成制造业赋能发展新优势。实施制造业人才“定制化”培养战略,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学科交叉,定制培养一批能够承担东北制造业向智能方向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依托制造业数字化赋能,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装备等领域难题。通过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流动制度的改革创新,为人才成长提供制度条件,为东北制造业振兴培育和壮大人才队伍,使人才结构、规模和质量与东北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转型相适应,促进东北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形成。

提升用才能效,开创制造业跨越发展新局面。东北地区应主动强化区域制造业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人才互通、流动与共享,努力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降低人才资源成本。通过智力资源输入等举措,探索、建立并深化各省市、制造业先进地区与东北地区的跨区域多方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与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级别评定和绩效工资制度,在成果转化奖励等方面加大力度,探索市场化赋权、成果评价和收益分配制度,对在重大成套装备、“卡脖子”技术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取得突破的人才和团队给予专项奖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加速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优化留才生态,迈出制造业持续发展新步伐。东北制造业门类覆盖广泛,各类人才需求不尽相同,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各级人才服务部门作用,整合政府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增强组织人事、教育、社科联等部门政策合力效应,建立定位准确、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人才服务保障体制,设身处地考量、满足各类人才差异化需求,只有让其安心、舒心工作,才能让人才充分释放能量和价值。留才生态优化,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转变观念,求变务实,营造更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构建促进制造业人才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的生态系统,留住人才扎根东北,助力制造业迈出可持续发展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东北制造业全面振兴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也为东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增强提供了科学指引。东北制造业在新时代要有所作为,化挑战为机遇,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要在人才“引育用留”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人才集聚,这样才能高质量破解制造业人才短板问题,引领东北制造业实现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