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当代青年走好强国之路铸造了红色引擎,注入了强大动能。当代青年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领悟思想的真理性、发展的人民性、实践的斗争性、情怀的崇高性,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青春奋斗的不竭动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赓续红色血脉
领悟内涵特质与价值意蕴
青年人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领悟思想的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深刻感悟我们党的思想伟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精神之舵”,做守护真理信仰的实践者,以高超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让党的红色血脉赓续传承下去。
青年人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把握发展的人民性,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和坚强支撑。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代青年要读懂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始终牢记为民宗旨,让党的初心使命薪火相传,努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拼搏奉献,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人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体会实践的斗争性,始终保持昂扬士气和顽强意志,秉持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范,做勇于实干担当的奋斗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当下,强国之路上会遇到更多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当代青年要坚定不移地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发扬党的斗争精神、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长斗争本领,面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亮剑,勇于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将青春和汗水融入“强国有我”的不懈奋斗中。
青年人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感悟情怀的崇高性,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无比热爱,自觉做到忠诚、干净、奉献、担当。忠诚是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质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正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与热爱,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地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因此,青年人学习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厚植爱党、爱国、爱民情怀,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对人民永怀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用实际行动
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首先,要学习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实质与精髓要义,从理论逻辑和历史抉择中进一步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伟力,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性和真理坚定性。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必须理解领悟蕴含其中的理论内涵与思想逻辑,学懂悟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中找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答案。为此,青年人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时机和信息平台,深化“四史”学习,深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落实,从中充分汲取理论力量与思想伟力,从而以理论清醒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思想自觉与理论自信,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涵养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以青春之我铸就新时代的荣光。
其次,要淬炼过硬本领,激发自身创造创新潜能,勇于奉献担当,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造青年人的坚挺脊梁,当好时代先锋。青春需要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唯有身负堪当大任的真学问真本领,方能有舍我其谁的底气和自信。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但是,这绝不是一件能够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锲而不舍、一往无前地努力奋斗。为此,当代青年必须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锐气,在伟大斗争中修炼品德、增长才干,在工作学习中培养担当精神、厚积创造实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敢闯敢试、无私奉献,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开新路、创新业,让伟大建党精神在青春奋进中绽放耀眼的光芒。
最后,要坚持学以致用,实干笃行,积极主动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际工作学习中,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中国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新机遇,要立足岗位,把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积极心态和拼搏精神做知行合一的实干者、笃行者。青年人要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勤于磨砺、真抓实干,用完成好每一件小事、履行好每一项职责来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上,挺身而出、勇克难关,在实现伟大梦想中谱写出青春之我的华丽乐章!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