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其实都有出路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01日

丁春凌

《明暗之间:鲁迅传》

用伟大这个词定义一个作家,我向来警惕。不过,中国作家里,曹雪芹、鲁迅配称伟大。

问题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除了知道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及课本里的闰土与猹、孔乙己茴香豆外,说不确切鲁迅究竟牛在哪儿?

举《狂人日记》说明下: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14个字就把一个人疯了写活了。这要换短篇圣手卡夫卡、契诃夫,至少写半页,芥川龙之介得绕半本书才能兜回来。

那么,写《狂人日记》时,鲁迅正在经历什么?他为什么要像个愤青一样用笔当枪呢?在飘摇的世界里,他如何从绝望中生出了言说的勇气?

这本《明暗之间:鲁迅传》,是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写的。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变换(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试图回答前述问题,和国内的视角有别。

跟随着鲁迅的脚步,走过中日九城,你会看到,鲁迅并不是天生的作家。早年求学期间,他只是喜欢买书、看书,偶尔翻译、介绍一些西方的新思潮。丸尾常喜认为,1906年发生的一件事,很可能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那年,正在日本仙台学医的鲁迅,修了一门细菌学的课,有一天授课提早结束时,老师放了一些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片中,一个中国男人被反绑双手,旁边一群中国人,在围观砍头。

日俄在我们的土地上打仗,杀的却是表情木讷的中国人。25岁的鲁迅,世界观坍塌了。他无法踏进光明亦无法退回黑暗。

鲁迅生命肌理中的沉默、黑暗、孤独,以及从这种困境中生长出的勇气,在丸尾常喜的抽丝剥茧中,缓缓铺开。

《且居且读》

这本书是艾俊川的文章合集。只要看过他的文史考证札记和藏书经历漫谈,就会知道,他除了会辨伪考据,更会写,而且写得好。

艾俊川毕业于北大,主业是报纸编辑,闲暇时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内容涉及版本目录、藏书校勘、文字训诂。如何鉴定古籍版本?麻将里的“中发白”背后有啥深意?贵州博物馆藏的那册《种芹人曹霑画册》,到底是不是曹雪芹的书画真迹?这本书,都进行了“顺藤摸瓜”。

讲真,如果不是看艾俊川的抽丝剥茧,我确实不知道曹雪芹还有本画册存世。

这可能就是考据的乐趣所在。以前看一些学者的分析说理,摸来摸去,到处是藤,离瓜反倒远了。《且居且读》里,摘到不少瓜。

《老成人汤显祖》那篇尤其好,文字功底扎实,又很有灵气。最有意思的是《释饺子》里对饺子来历的考辨。饺子常吃,可是,有关饺子的说法五花八门。多数人认为饺子是宋代食物“角子”的同音转写,就是两端有尖,形如兽角的面食。钱钟书在《管锥编》也说——“饺子”原名“角子”。

艾俊川满脑子“反骨”。他梳理一番后认为:古时“角”义同于“包裹”“包装”,和今天的打包类似,是个动词。

那我就理解了,包子饺子虽然长相不同,却总被连在一起言及的道理了。这对兄弟食品,都是“包”出来的带馅面食。

这种有意思,你得自己看了才能体会。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看这本书,时不时就要合上书,缓一会儿,想我是不是也该找个人聊聊。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她诊室中的故事。

书里的4个来访者,让我感觉到,他们就是我身边的人:一个40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别人都是笨蛋的制片人;一个30多岁、才结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的大学女教师;一个69岁、离过3次婚,感觉孤独绝望,扬言日子再不出现转机就要在70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一个20多岁、有酗酒问题,谈恋爱一再受挫的姑娘。

看他们几个人的倾诉,你会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怎样,面对的烦恼其实大同小异——爱与被爱、遗憾、选择、背叛、死亡。

说到底,只要活着,就要面对、觉察、成长与改变。

生活不就这样嘛,别抱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