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01日

曲 宏

关于古丝绸之路的书不少,但郭建龙的《丝绸之路大历史》一书却以全球化为切入视角,以历史时序为经,从张骞、玄奘、宋云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入手,勾勒出丝绸之路的全史。从而印证,西汉到鸦片战争前的2000年,不但是丝绸之路的兴衰史,也是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史。

古代丝绸之路全景再现

中国视角下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子呢?《丝绸之路大历史》会让你有一种走在路上就是游历古代诸国的感觉。郭建龙擅长写作历史游记,无论是写百年中东,还是写非洲200年,都以宏大见长。为写作《穿越非洲两百年》一书,他曾经在2014年、2017年两度深入非洲,游历了非洲17个国家50多座城市。“丝绸之路”是一个大题材。这个名词是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次提出的,他两次来到中国,为其著作《中国》收集材料。后来丝绸之路的概念逐渐扩大。

今天我们说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郭建龙的书多以“大”为叙事框架,所谓“丝绸之路大历史”,就是以整体的历史意识,叙述丝绸之路的大事,把握历史大势。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使臣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贯通亚非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陆上通道。张骞第一次出使占据阿姆河两岸的大月氏时,意外地闯入了大宛、大夏等国。张骞根据所见所闻,收集到了沿线国家的各类信息,从而打开了汉朝人的视野,让当时的人们看到了世界更辽阔的地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又派出他的副手们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以及位于南道上的于阗等地。安息是伊朗高原上的古代国家,即帕提亚王国。身毒指印度地区,罽宾是受大月氏人冲击而南迁的那支塞克人建立的国家,克什米尔地区在隋朝之前叫罽宾。按《汉书》的说法,西域国家有36个,后来分裂成了50多个。实际上,这些小国都是些部落,位于西域南北两条的主道上。

如果说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把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了解到了在中国之外的那个广袤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么,此后的玄奘西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则更为深入,它记录了印度更为遥远的地方——南印度。那时,玄奘的足迹遍及印度大陆上的主要国家,从南部、西南部到北印度和西印度。玄奘是向西探索中国以外世界的无数使者、商人等的缩影。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让东西方世界因此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全球化,那么丝绸之路开启的就是古代的全球化。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代的全球简史,它塑造了人类的过去,也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未来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明碰撞,悄然重塑了世界文明格局。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互鉴,在本书中得以一一展现。书中涉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呈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内在变化以及中国人与世界打交道方式的演变。汉代政策以征服为主,唐宋则喜欢采取鼓励和利用贸易的办法。唐宋也因此成为开放的王朝。宋代,贸易资料集记载了海外58个国家,还记载了海外47种特产。宋代贸易最远地区到达北非地区的摩洛哥。宋代的大船在东南亚地区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人的大船,成了该地区的主宰。香料东来,丝绸西去,文明交流也是东西双向的,丝绸之路因此将亚非欧三大洲联系在一起,东西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实行了大交流。丝绸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因为丝绸特别适合长途陆路运输,中国经济制度又鼓励人们大批量制造丝绸。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郑和给非洲带去的是和平愿望和真诚的友谊,而不是刀剑枪炮、抢夺奴役,中国和平相处的文化理念成为与非洲朋友相处的原则。

全球文明交流深度呈现

丝绸之路的推动力始终是复杂而多元的,有政治、外交的需要,也有经济、财政的需要等因素。一些海外物品在中国慢慢由进口变成了本地生产。开心果,它的原产地是伊朗。在唐朝从中亚或更遥远的西方经中亚引入中国的有甜菜、莴苣、巴旦杏、无花果等。南宋时,一名叫洪皓的使臣从待了15年的金国带回来西瓜种子。而绘画、雕刻等多重艺术都有西方的影子。蒙古人的文明融合是最有代表性的,蒙古人建立的帝国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大量外国人借助蒙古人来到中国,除了中原人之外,波斯人、俄罗斯人和叙利亚人都为蒙古人服务。这些人将世界知识和信息带到中国,蒙古人也因此对丝绸之路的理解超越了几乎所有的朝代与国家。而且,蒙古人在东方和西方继承了最开放的文明,东方的南宋和西方的阿拉伯帝国都以经营海洋为国策,这种开放性深深地影响了蒙古人。

在以丝绸之路为主的讲述中,作者也旁涉了东南亚、中亚、欧洲、非洲等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如古楼兰、东南亚各国的变迁史。就像《清明上河图》反映城市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一样,这本60万字的书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各国的文明变迁和交流史。作者以恢宏的视野、对历史大势的把握能力、较高的文字驾驭水平,以时间轴和空间轴缓缓展开一幅令人惊艳的历史长卷。在2000年的时间长河中,那一个个历史人物、那一幅幅地域风俗画、那一件件历史大事,构成了整个长卷中的一个个元素。全书有点有面,有起有收,远近相接,收放自如。作者拨开历史云雾,一个经过历史验证的道理渗透在字里行间: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包容才能让进步持续。也许,这就是丝绸之路大历史留给我们今人的遗产吧。